南北朝白马将军陈庆之的简介 陈庆之一生战绩惊人

魏晋南北朝乱世出英雄。将神陈庆之就是其中佼佼者,陈庆之一生未尝败绩,曾经创造了以三千人对阵一万人镇守的虎牢关、却仅以三天攻破的军事奇观。

乱世出英雄,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大乱世,乱得惊心动魄,乱得不同凡响,乱得有滋有味,当然也就乱得英雄辈出。将神陈庆之就是其中佼佼者,陈庆之一生未尝败绩,每次都是与兵力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已方的敌军对阵周旋并能出奇制胜,曾经创造了以三千人对阵一万人镇守的虎牢关、却仅以三天攻破的军事奇观。陈庆之晚年最后一战,梁武帝萧衍听闻老将子云仅有万余人对阵叛军七万多人,火速点兵三万正欲驰援,结果大部队还未出城门,就见一骑飞马传捷报。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大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字子云,出身平凡。幼时随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入建康,任奉朝请。大通初,隶领军曹众宗北伐涡阳(今安徽蒙城),破魏军十五万人。北魏内乱,陈庆之授命护送南投的北海王颢北还。其部仅七千人,自发县(今安徽宿州西南),至于洛阳,凡四十旬,共取城三十二,经四十七战,每战必胜。后因兵少无援,所部丧亡殆尽,换装为僧,得还建康,创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战例。陈庆之的战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时爱穿白色袍子,因而他被人们被誉为“白袍战神”。

正史中很少提及陈庆之的出身家世,在梁武帝赐他的诏书中提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由此判断陈庆之应该是出身寒门的庶族。众所周知,在南北朝时期,世俗对于门第出身是非常注重的,这种状况直到唐朝以后才有所改善。因而作为庶族出身的陈庆之,只有比那些高门望族的子弟建立更多的功勋,才能取得少得可怜的报答。当然这可怜的报答还要依赖梁武帝对他的特别恩宠。

陈庆之自幼便随从萧衍,当时萧衍还没有起兵反齐,陈庆之在萧衍府中的身份只是一个小书童。萧衍热爱下棋,棋瘾一上来可谓废寝忘食,常常通宵达旦的和人对弈。他的那些棋友们即便有心讨好萧衍,无奈心有余而力不从,陪到本人筋疲力竭,也不能让萧衍尽兴。唯独陈庆之,精力特别旺盛,只需萧衍想下棋,他随叫随到,彻夜不眠依然奉陪。因而,萧衍对这个比本人小二十岁的棋友格外喜欢。

公元502年,萧衍入主建康(今南京),登上了南朝皇帝的宝座,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例,自然要任命本人的心腹入朝为官。当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小官,但是对于年纪悄悄,又没有显赫家世和过人功勋的陈庆之来说,这已经是破格的殊荣了。这倒并不是由于萧衍当时看中陈庆之过人的才能,只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罢了。由于假如萧衍真的看中陈庆之的才华,就不会在此后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不委派给他实际的重要工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主书这个官职是晋朝设立的,隶属于中书省,最初由武官担任,南朝宋时改为文职。所以在萧衍登基的时分,是把陈庆之作为文人对待的。而据《梁书》记载,陈庆之“射不穿札,马非所便”,也阐明他在勇力方面虽然不至于无缚鸡之力,但是也绝不是勇冠三军,万夫不敌的猛将,这也是他和其他那些流芳千古的名将最大的差别。

担任主书后的陈庆之,并没有安于享乐(虽然只是从七品小官,但是对于没有门第背景的人来说,已经是显要门庭了),而是不断结交有志之士,冷静地观察时局政事,期盼着有一天可以为朝廷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他41岁这年,萧衍终于给了陈庆之显露军事天赋的时机。

中年初阵

南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失败,困守彭城。由于觉察到大势已去,所以元法僧投降南梁,并将徐州拱手送给萧衍。徐州对于南朝北伐具有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美事,萧衍自然高兴。于是,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威武将军,带兵去接应元法僧。这次接应行动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恐怕这也是萧衍给这个年过四十的昔日棋友一次表现的时机。总之陈庆之很顺利的把元法僧接应回来后,即被任命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

可是徐州此时还并没有真正落到南梁手中,当务之急是尽快接收徐州的统治权。所以萧衍马上派本人的儿子豫章王萧综前去接管徐州,并且派陈庆之率领两千人马随萧综大军入徐州。

前边讲过,徐州对于割据南北的梁魏重要的战略意义。北魏当然不允许徐州落入南梁之手,立即调集元延明、元彧带领两万人马阻截萧综。元延明差遣手下别将丘大千修筑堡垒阻挠梁军前进,梁军堕入非常不利的局势之中。然而陈庆之这位从来没有指挥过大型战役的新手将军,似乎并没有把魏军放在眼里,以硬碰硬的手法用两千人马硬撼敌阵。战斗一开始便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倒下的并非处于劣势的梁军,而是占有优势兵力和地形的魏军。梁书中用“进薄其垒,一鼓便溃”这八个字记述了陈庆之以摧枯拉朽的攻势撕破敌人的防线。虽然首战告捷,但是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出乎预料的变故。问题出在南梁大军主帅萧综身上,他竟然在一天夜里,扔下整个大军,只身一人投降了魏军。因而梁军发生混乱,魏军趁乱攻击,梁军损失惨重。只有陈庆之带领本部人马突围。虽然这次战斗最后收场得很窝囊,但是陈庆之无疑显显露过人的军事才能。

第二年(公元526年),此时的北魏由于胡太后专权,引发了一系列内部动乱。这对于南梁来说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南梁派安西将军元树进攻寿春,由陈庆之随同并担任军事上的指挥。此战南梁大获全胜,获得寿阳等五十二座北魏的城池。为了表彰陈庆之在寿春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萧衍赐封他为关中侯。经过这次战役,陈庆之已经成长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将军。

风云涡阳

“五十年中,江表无事”这是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的两句,说的是南梁武帝在位的四十八年里,南梁不断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与此同时的北魏却处在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朝堂之上虎狼当权,四野之内烽烟并起。南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在此消彼长之下,上天给了南梁最好的统一时机。此时北魏境内的葛荣带领起义军攻陷信都,围攻邺城。另一方面萧宝寅在长安兵变称帝,其他大小叛乱此起彼伏。南梁刚刚在前一年拿下寿春,乘胜进攻广陵和涡阳。担任进攻涡阳的南梁方面指挥是曹仲宗,陈庆之当时也在这支军队中担任假节(皇帝的代表)。

北魏为解涡阳之围,派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带领十五万人马增援涡阳。魏援军的先头部队行进到距涡阳四十里的驼涧,陈庆之提议主动出击,打击魏军。曹仲宗的参军韦放极力反对主动进攻,他以为敌军的先头部队必然是精锐部队,此战假如南梁取胜,并不能处理什么实际问题,但假如失败,则对士气形成沉重打击,所以最好以逸待劳,不要冒险进攻。然而陈庆之却说:“敌人远道而来,人困马乏,而且如今离我们还比较远,必然涣散,加上他们和主力部队脱节,没有后援,所处之地又是草木茂盛,夜晚必然不敢出来巡查。因而我以为如今是偷袭敌人的最好时机,假如你们不敢去,我愿意独自前往。”曹仲宗似乎更同意韦放的意见,但是他虽然是主帅,但是也不敢当面反驳身为皇帝的心腹又持有节杖(作用相当于尚方宝剑)的陈庆之,所以干脆不置可否。于是陈庆之率领部下几百人,突然对敌人发起进攻,打败敌军。这一仗给魏军的士气形成很大打击,以至魏军的增援并没能扭转涡阳战场的局势,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涡阳之战前后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其间大小战斗数百次,双方军队都已接近强弩之末。此时魏军又派来了增援部队,并且在梁军的后方开始修筑工事。曹仲宗还怕堕入腹背受敌的局面,而且此时梁军已无斗志,于是预备撤军。陈庆之听说这个音讯后,拿着皇帝赐予的节杖站在营门口大方陈词道:“我们这次出兵,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耗费了国家巨额的钱粮,经历了无数战斗。如今,你们居然不考虑如何获胜,而想着撤军,你们这哪里是想着为国家立功,不过是借行军之名,进行抢掠罢了。我听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如今假如你们执意要撤离,我只好拿出皇帝赐给我的密诏,按照密诏中的指示行事了。”

其他诸将听说陈庆之持有密诏,虽然并未见他拿出来,但是还是信了大半。由于这位自幼跟随萧衍身边的心腹,极有可能持有皇帝的密诏。退一步说,作为萧衍的心腹,又是大军的假节,即便没有密诏,违反他的志愿恐怕即便安全撤回后方,也要承担不小的责任。于是曹仲宗没有坚持撤离的主张。而陈庆之经过这次营门陈词,已经实际获得了梁军的指挥权。那么到底当时陈庆之能否持有萧衍的密诏,也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当时魏军在梁军四周已经筑起了十三座堡垒,互成犄角之势。于是陈庆之挑选军中的精锐,趁夜衔枚而出--就是嘴上叼着一个小木棍,防止发出声音。连夜攻击敌军堡垒,一夜就攻陷四座堡垒。涡阳守军经历了大半年的耗费后,此时也已接近崩溃。见到梁军突然士气大振,战力剧增,终于涡阳守军最后一点士气霎时崩溃,涡阳守将王纬开城投降。魏军剩下的九座堡垒兵力依然雄厚,陈庆之乘胜出击,将斩获敌人的头颅悬挂在镇前,击鼓呐喊猛烈攻击敌阵。魏军被这种气势吓破了胆,加上涡阳已经陷落,所以剩下的九座堡垒霎时瓦解,魏军大规模溃败。此战魏军几乎全军覆没,尸体和遗弃的兵器车马竟将淮河的一段河道阻塞。

涡阳大捷完全依仗陈庆之在关键时辰挺身而出,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打破战场僵局。在此之前,陈庆之大多是以假节的身份作为监军督战。虽然打过几场美丽仗,但也是指挥局部战场的战斗。经过涡阳一战,标志着他已经具备了独立指挥大规模军团进行大型战役的才能。并且涡阳一战也使陈庆之闻名大江南北,萧衍对于他这次的果断行动给予了高度的赞赏,亲身下诏表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沉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也许此时,很多人依然把陈庆之的涡阳大捷归为侥幸,以为这次奇观般的逆转包含偶尔的因素。但是一年后,陈庆之的另一次军事行动却真的把历史上一切名将的光辉掩盖下去。证明了他所创造的奇观并非依托运气,而是实力。

中大通二年(530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陈庆之到任后,遂围悬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

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镇的兵役,中止水运补给,使江湘诸州得以疗养生息。并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粮食充实。梁武帝为此常常嘉奖陈庆之。同时又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元年(535年)二月,陈庆之攻东魏,与东魏豫州刺史尧雄交兵,因不利而还。

大同二年(536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10511.net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

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恳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同意。

大同五年(539)十月,陈庆之逝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赐鼓吹一部,谥号“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其会丧。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