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孔子为什么不做共产党?是当时的人民决定的

毛主席说:孔子为什么不当共产党?是当时的人民决定的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地位至高无上,被尊为“至圣之师”、“万世楷模”,甚至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法国学者伏尔泰说:“我在东方找到了一位智者,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姆比也说过:“能够帮助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问题,唯有中国孔孟的学说。”

日本学者荆尚敬说:“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毛主席一生熟悉儒家经典的历史,深受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对孔子的评价非常客观,既有肯定,也有批评。

毛主席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毛主席对孔子非常推崇。

早在毛主席在长沙读书的时候,以陈独秀为旗手的新文化运动就如火如荼,毛主席也参加了。但是,与陈独秀鼓吹的“打倒孔家店”不同,毛主席此时仍然尊重孔子。

众所周知,毛主席在1917年4月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体育之研究》,系统地论述了在全国发展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

1917年8月23日,毛主席在给历史老师黎锦熙的信中写道:“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贤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在这里,毛主席视孔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知的“圣人”。

今年11月,毛主席主持了湖南第一师范工人夜校。在开幕式上,毛主席还规定了一个仪式,即“整队向国旗、孔圣行三鞠礼,职教、学生相向互行一鞠躬礼”.

由此可见,此时的毛主席依然对孔子推崇备至,依然视其为“圣人”。

第二阶段,孔子受到批判,但他的功绩并没有被否定。

1918年1月,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主席到北京大学任图书管理员。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毛主席的思想越来越先进,特别是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开始重新审视孔子。

特别是毛主席回到长沙后,以《湘江评论》为主要阵地,开始发表相关评论。例如,在文章《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中,他写道:“二十年来,湖南省虽然在政治上排满,但在思想上仍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孔子为中心’,于孔老爹,仍不敢说出半个非字,而今则到了一改旧观的时候了。”

在谈到卫生学会章程中的“学术自由讨论”时,毛主席解释说:“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

当然,毛主席并没有全盘否定孔子,而是提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大搞批判,也不大搞赞扬”。

这一观点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曾明确地表达过,强调:“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

1937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一周年,延安召开了纪念会。毛主席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1938年初,延安掀起了一股浪潮。广大青年奔赴前线抗日。其中,部分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工觉得在抗日大学教书比在前线打仗好。因此,许多人在写应用程序。

针对这个问题,毛主席出席反大干部会议时说:“黑格尔是马克思的老师,此人似乎当了一世教员。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起初做官,以后撤职,大概就是当教员当到死吧。我们要学习黑格尔,学习孔夫子。我们三四百人,可否出几个孔夫子,出几个黑格尔呢?孔夫子是圣人,几千年只此一个。……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他的志向。但是为什么当时的孔夫子不做共产党呢?那是当时的老百姓不要他做共产党而要他做教书老师,而今天的老百姓则需要我们做共产党了。”

可以看出,这

个时候的毛主席虽然对孔夫子有批判,但仍然把他视为“圣人”,并没有全盘否定。

直到1958年底,毛主席在武昌的一次会议上谈到“有实无名”的问题,对大家说:“一个人学问很高,如孔夫子、耶稣、释迦牟尼,谁也没有给他们博士头衔,并不妨碍他们行博士之实,孔子是后来汉朝董仲舒捧起来的,以后不太灵了。到了唐朝好一点,特别是宋朝朱熹以后,圣人就定了。到了明清两代才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之位。到了五四运动,又下降了。圣人不圣人,吃不开了。我们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承认他的历史地位,但不承认什么圣人不圣人。”

1964年2月,毛主席出席春节座谈会,谈到了教育问题,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实践中自学得来的,他的传统不要丢。孔夫子出身贫家,放过羊,当过吹鼓手,还做过会计,会弹琴、射箭、驾车子,还搞历史书,他学会了‘六艺’。孔子的教育只有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教出了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四大贤人。”

1964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北戴河还有过一段哲学谈话,重点说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强调说:“孔子讲‘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所有的人?没有那回事。爱剥削者?也不完全,只是剥削者的一部分。不然为什么孔子不能做大官?人家不要他。”

第三个阶段,就是毛主席晚年的时候,对孔子就完全持批判的态度了。

1968年召开八届十二中会议时,毛主席在闭幕式上说:“我这个人比较有点偏向,就不那么高兴孔夫子了。看了说孔子是代表奴隶主、旧贵族,我偏向这一方面,而不赞成孔夫子是代表那个时候的新兴地主阶级。”

1973年8月5日,毛主席读郭沫若写的《十批判书》,这本书是郭沫若的一本学术著作,对蒋介石、孔孟老庄以及秦始皇等人进行了批判。

毛主席正好这个时候又读了柳宗元的《封建论》,是专门评价秦始皇的文章,从正面对秦始皇的功劳进行了肯定,毛主席读过这两本书后,感慨非常深,便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在这首诗中,毛主席把秦始皇和孔夫子并列来讨论,认为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即使是被千百年来唾骂的“焚书坑儒”,其实也有值得商量的地方,而孔夫子虽然名气很大,但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却是“秕糠”,比不上秦始皇的贡献大。

1974年1月18日,毛主席又批示转发《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批林批孔”的高潮。

可见,这个时候毛主席对孔子的评价,基本上是持批判态度的。当然,这也是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的,这里就不讨论了。

(参考资料:《毛泽东读史》《历史学者毛泽东》《毛泽东年谱》《郭沫若传》)

【毛主席点评先秦诸子】已发表文章——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