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皇权最大的威胁是什么?是外戚还是太监

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古代皇权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宋朝以前,宦官、外戚、权臣是历史上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势力之一,其中外戚在汉朝最为严重,宦官在唐朝最为严重,权臣穿插其中。自宋朝以来,随着皇权的进一步集中,这些势力对皇权的威胁终于逐渐消失(明朝的宦官有些特殊,后面会单独描述)。那么,这三种力量中,哪一种对皇权的威胁最大呢?

自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后,中央集权制开始为历代所用。但是从秦朝的中央集权到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时期,威胁皇权的势力层出不穷,但不同朝代威胁皇权的势力是不同的。

01.西汉武帝以前的外戚现象比较严重,但是武帝以后削弱了,最终因为外戚而死。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改为实行郡县制并行。首先,他被分为七个国家和八个不同姓氏的国王。灭异姓诸王后,改宗室刘为王。但是宗室的纽带刘邦死后,皇权应该如何稳定?

自古以来,宗室就是皇位的重要屏障。但在西汉初期,由于宗室被加冕为王,随着皇帝与诸侯王的血缘逐渐疏远,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王的矛盾,宗室不仅没能保住皇位,反而成为皇权的外部威胁。在“天下家”的治理模式下,同姓宗室不可信的时候,皇帝能依靠的力量只有外戚。

因此,自吕后上台重用卢氏人以来,西汉前期外戚掌管政治的现象极为严重。中国皇帝薄熙来皇后的母亲因为家里没人而不正经,但即便如此,她的侄女还是被立为汉景帝皇后。此后,汉武帝的母亲窦太侯,汉武帝的太后,包括汉武帝的皇后魏子福,都有外戚在朝身居高位,如窦太侯的侄子窦颖,太后田蚡的弟弟,魏子福的弟弟。

直到汉武帝时期,随着窦颖的处死和田蚡的死,汉武帝才掌权。此外,地方诸侯对中央朝廷的威胁在“升官令”后有所削弱,汉武帝开始大力整顿外戚统治政治的现象,如以“吴法之咒”削弱魏群,令刘弗陵为楚军杀其生母苟夷夫人

汉武帝以后,西汉外戚现象减弱,权臣霍光的崛起是个例外,包括汉武帝刘弗陵的年轻因素。但汉宣帝瓦解霍氏集团后,西汉一度灭亡。直到汉高祖刘骜登基,王太后郑钧的娘家才开始崛起,但西汉末年的几个皇帝对此完全不知情,导致西汉最后死在外戚王莽手中。

如上,西汉的外戚表现出两个特点。汉武帝以前,皇后和太后的权力增加是为了皇帝重用外戚,而汉武帝以后,外戚依靠太后上位。外戚执政时期,权臣霍光的崛起,一度统治着皇帝废立的权利。

02.东汉的外戚现象比较严重,皇帝

东汉始于汉,始于十岁的皇帝。从此东汉历代皇帝都是年纪轻轻就即位了。汉朝最小的皇帝刘龙即位刚满100天,汉朝最老的皇帝刚满15岁。因此,从汉朝的窦太侯和他的兄弟窦宪,到汉朝和汉安帝的邓太后和他的兄弟邓芝,到前皇帝邵的严太后和他的兄弟严宪,再到梁太后和他的兄弟,外戚达到了顶峰。

到汉高祖时,刘治依靠宦官单超、黄旭、菊园、左尧等人消灭外戚季梁集团,东汉朝廷从外戚专政进入宦官专政。但是宦官群体也不擅长。他们专权,擅长政治,排斥异己。他们制造了许多“党争之祸”,导致了政府的覆灭,以至于东汉末年政局动荡。

如上,东汉外戚和宦官的专制权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年轻的皇帝造成的,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央集权虽然已经形成规模,但权力并没有集中在皇帝手中,外戚和宦官很容易控制国家大事。

03.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几乎是权臣的天下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时局动荡,门阀势力扩张,权臣对皇权的威胁达到顶峰。不仅权贵主宰着各地的政务,就连弑君篡位的事件也频频上演。历史上出现过40多个傀儡皇帝,这个时期占据了一半以上。

东汉末年,董卓掌管国家大事,李珏、郭汜次之,曹操掌管。皇帝已经成了摆设。三国时期,曹魏由司马家掌管大全,曹芳、曹茂、曹欢成为傀儡;在吴栋方面,孙琛和孙俊这两个权臣独揽大权。

晋末爆发“八王乱”,晋惠帝司马忠彻底沦为傀儡,被诸王挟持。怀瑾皇帝司马驰只是司马越手中的一个傀儡。东晋时不仅有“王马共天下”的说法,还有桓温、刘裕的诞生,最终因刘裕篡位而死。

南北朝时期,南朝方面:南朝宋的萧道成,南朝齐的萧衍,南朝梁的侯景、萧方智、陈霸先。北朝方面:后赵的张豺、冉闵,北魏的尔朱荣、尔朱世隆、高欢、宇文泰,东魏的高澄、高洋,西魏和北周的宇文护,无一不是权倾朝野的权臣,而最终终结东汉末年以来乱世,则是北周末年的权臣杨坚。

而在权臣此起彼伏的同时,太后干政事件同样时有发生,例如北魏孝明帝元诩时期的胡太后,又如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时期的冯太后,都曾临朝听政、大权在握。

纵观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之所以诞生了如此多的权臣,一方面源于战乱时期,掌握军权的将领很容易获得权力,另一方面则源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推行之后,诞生的大量门阀贵族,这些贵族门阀对权力几乎形成了垄断。

04.唐朝时期大臣权力分解,宦官开始成为主要威胁

到唐朝时,随着造纸术的改良和印刷术的推行,使得读书成本大幅度下降,寒门学子开始大量涌现,而朝廷为了遏制门阀对朝政的干涉,则开始以科举制从寒门选拔人才,从而打破了贵族门阀对权力的垄断。

此外,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广泛推行,三公彻底沦为荣誉头衔,宰相权力遭到分解,从而避免了大臣对权力的垄断,因此唐朝以后的权臣数量大为减少,同时也降低了外戚把持权力的可能。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皇帝与臣子之间丧失信任,皇帝身边的近侍则凭借皇帝的宠信,开始逐渐掌握朝中大权,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唐代宗时期的程元振、鱼朝恩皆成为权倾一时的大宦官。

建中四年(783年),“奉天之难”爆发,这次事件中窦文场、霍仙鸣因护驾有功,事后被加封神策中尉,从此宦官执掌禁军成为定制。军权在手的宦官顿时权势滔天,发展到最后,他们不仅掌控着京城的安危,凭借军权更是足以掌握皇帝的生死。

唐朝中后期,随着藩镇割据局面的恶化,神策军已经成为了皇帝的最后安全保证,而掌握了神策军的宦官,便顺理成章的大权在握,甚至直接掌握了皇帝的生死。至于唐朝末期的朱温,那只能算是地方藩镇,已经算不得权臣了。

05.五代十国乱世出群雄,拥有兵权者足以改朝换代

五代十国时期,作为唐朝以来的又一个乱世,由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原因,在这个群雄割据的时代,谁掌握了军权,那么谁就有资格成为权臣,甚至取君主而代之。

从朱温篡唐,到朱友珪弑父篡位,再到朱友贞弑兄称帝,后梁就此亡国。后唐时期,李存勖因郭从谦发动兵变而死,李从厚又因李从珂兵变退位,而李从珂则因石敬瑭引契丹兵南下而亡国。再到后汉,后汉隐帝又因郭威发动兵变而亡国。最后到了后周,柴宗训也被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夺去了皇位。

纵观整个五代十国,仅是五个中原大国就如此混乱,周边小国叛乱事件更是此起彼伏,武将篡权、君臣互殴、臣子弑君、儿子弑父、兄弟互残之类的事件轮番上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军权旁落,而掌握了兵权的将领很容易大权在握、成为权臣。

06.宋朝以后外部隐患基本消除,明朝宦官情况特殊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汲取了五代十国以来乱世的教训,先以“杯酒释兵权”收缴兵权,后以“强干弱枝,分权治理”的原则,有效防止了权臣出现,更是将兵权牢牢掌控在了皇帝手中。因此,宋朝以后,权臣、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基本消失,地方割据势力也不再重现,此后朝廷的主要威胁,皆来自于民间起义。

当中央集权制发展到明朝时期,已经相对较为完善,再加上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解决了近两千年以来的皇权、相权之争,使得皇帝权力高度集中。有人说,明朝不是也存在宦官干政现象吗?实际上明朝的宦官,与前朝大有不同。

明朝宦官的权力再大,也无法超脱于皇权之上,根本原因便在于,明朝宦官权力乃是皇权的延伸。明朝宦官的权力,最初来自于“票拟制度”,由于皇帝工作量实在太大,因此自宣宗以后便将部分奏折交由太监代批,从而使得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掌握了一定决策权,但需要注意的是,明朝的最终决策权,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明朝宦官势力的膨胀,源自于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对立,朱元璋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度,但由于“土木堡之变”导致武将集团和勋贵集团损失惨重,导致明代宗景泰年间内阁权力迅速膨胀,原本作为皇帝幕僚机构的内阁,其大学士迅速跃升为百官之首,从而将议政权和施政权全部掌握在了手中,皇权开始受到压制。

随着文官集团的崛起,文官们不仅执掌朝政,更是连皇帝的行走坐卧、衣食住行全部干预,结果导致从明中期开始,皇帝与外廷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为了压制外廷,皇帝开始赐予太监更大的权力,兵权、厂卫统统落入了宦官之手,从而在朝野之中形成了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对峙的局面。

如上,明朝宦官的权力再大,也根本无法压制皇权,而是需要牢牢依附于皇权,无论是批红权力还是厂卫权力,其最终决策权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宦官一旦离开了皇权的支持,就变成了无根浮萍,随时可以被摧毁。魏忠贤权倾朝野又如何,崇祯帝弹指间便可让其灰飞烟灭。

综上所述,外戚、宦官、权臣作为古代对皇权威胁最大的三股势力,要说谁对皇权的威胁最大,无疑是权臣。外戚、宦官权力再大,也无非掌握了皇帝的生死大权和废立之权,可皇位还是逃不出其一家一姓,可权臣就不同了,一旦权力膨胀到极限,可是随时能够改朝换代的。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