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龙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迪大军入城 他怎么了?

作者|我们的团队张颖

明太祖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龙,在明初的“艰难之战”悲剧中显然扮演了一个非常滑稽的角色。

与小时候饥肠辘辘、逃离饥荒的老爹李文忠相比,李景龙是带着一把金钥匙长大的。连他的名字“景隆”都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的。十几岁的李景龙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她天生口才好,经常大声说话,引起观众的称赞。就连饱读诗书的明代大文人黄子澄也对“贵人英杰”赞叹不已。朱允炆登基后,李景龙也变了,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看起来像“大明的栋梁”。

然而,在等待朱迪王子拉旗造反,发动苦战“攻坚战”之后,深受文健皇帝信任的李景龙奉命率领50万大军指挥朱迪北伐,但随即他的眼睛出现了。另一边的朱迪,当他听说他的对手是李景龙时,几乎要发疯了。他当场长篇大论,说李景龙是“俘虏之子”,“兵法五败,景龙紧随其后”。打仗前让敌人这样高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接下来的实战中,李景龙并没有让朱迪“失望”:他首先进攻了只有老弱病残守卫的北平,带着一只军队,但是他的脑袋被打破了。然后他和朱迪的主力在正村坝、白沟河、德州等地作战。李景龙的军队虽然强大,装备了各种先进的火器,但他的指挥却是荒谬的,他在战场上被朱迪打得一败涂地,白白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在几场战斗的关键时刻,一向以“少年兵”本色出现的李景龙从战场上逃了出来。

如此惨败的结果,李景龙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挂着的战场草包。很多专家学者也深深怀疑李景龙一定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勾搭朱迪的。但实事求是的说,李景龙作为他当时的最爱,如果他“预言”朱迪能坐天下,他的判断基本就是战神的水平。事实是,——,他太没用了。

如果打架废木,那只是李景龙能力的问题。然后,在这场残酷的较量中,李景龙也不止一次暴露了自己人格的重要缺陷:嫉贤妒能。

很多后人都很惊讶,以李景龙这种白痴的指挥水平,很难拿下朱迪。然而,在这个时候,文健皇帝统治下的明朝仍然有大量的士兵。明军不需要什么先进的战术,只需要稳扎稳打,消耗也杀了《小夜曲》里缺粮的朱迪。但是,如果军队总司令无知,敌人还在玩弄小心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李景龙是个“思想很小”的人。

事实上,在与朱迪的这些战争中,李景龙一直担心的不是能否打败朱迪,而是自己的部会不会脱颖而出,“抢”自己的风头。问题是明朝初期,有不少武将“抢了李景隆的风头”。举个例子,李景隆部的杨本是个大侠,另一个部的王度既贤明又勇敢。他还在后来的东昌战争中巧妙地设下埋伏,差点把朱迪引诱死。如果人才有限的李景龙能够利用好这些人,就有可能用他的军事资源打败朱迪。

但偏偏李景龙不这么看。在他看来,他的将军们太有战斗力了,这比朱迪还可怕。所以忠心耿耿的杨本曾多次被李景龙排挤。即使杨本落入朱迪的包围圈,李景龙也只是冷眼旁观。在军事上成绩突出的王本,屡遭李景龙谗言陷害。至于在战场上击败朱迪的名将盛勇,也曾多次受到李景龙的挑衅。几乎是个战争白痴的李景龙,在操作“内斗”时堪称精兵。

然后问题来了。李景龙送了那么多神助攻。为什么他的“老领袖”文健皇帝仍然信任他?事实上,在三年的攻坚战中,李景龙已经遭遇了许多“喊叫声”。就连当初赏识他的文健皇帝的重要大臣黄子澄,也要求将李景隆绳之以法。但是为什么文健皇帝置若罔闻呢?这个应该来自李景龙的另一个技能:请宠物。

作为一个“贵族家庭”,李景隆能够在文健登基后迅速获得宠爱,这当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家庭背景。许多史料记载,李景龙不仅价值连城,而且谈吐不凡。没有实际的测试,他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杰出的人物。那为什么“绣花枕头”的精髓在实战中被证明后,文健皇帝还信任李景龙呢?奇特的故事是:黄子澄、方孝孺等高官,一个个在法庭上泪流满面,要求李景隆严惩,甚至“皇上会为此罢官”。但即使“打击朝鲜”,遇到大灾难的李景龙依然毫发无损。

这么奇怪的场景,如果联系李景龙的日常“作风”

,也就不难理解:不会打仗算什么?会搞内斗又算得了什么?满朝喊打又有什么?只要哄好了建文帝,自己的位置就毫发无损。靠着这个本事,李景隆平安躲过了多次“追责”,直到朱棣兵临南京城下。

但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景隆暴露出了他最重要的嘴脸: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皇帝的宠信算什么?皇位正统又算什么?该卖的时候绝不能含糊,接受建文帝重任守卫金川门的他,毫不犹豫打开了城门,成了朱棣“靖难成功”的大功臣。

综合这几个事情,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夸夸其谈、精于内斗、毫无底线节操的李景隆。而精打细算的他,最后还是被聪明误,虽然朱棣登基后,立刻将李景隆封为左柱国,表彰他的“功劳”,但一年后就翻了脸,找了个由头就把他囚禁到府邸,让这个精打细算的李景隆,最终落了个“高级囚徒”的下场,最终在永乐年间凄然而终。如此一幕,其实也警醒了无数世人:做人不能太李景隆。

说起这位李景隆的表现,后世也有许多历史爱好者,为“被坑了”的建文帝愤愤不平。但反过头来想一想,这样一个没有业务能力,空有“内斗经验”的李景隆,却能在建文帝的朝堂上稳如泰山?这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就算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役”,一个由李景隆之流把持大权的“建文王朝”,恐怕很可能会让明朝落得“短命亡国”的悲惨结局。

与其说,是李景隆坑害了建文帝,不如说,是建文帝亲手提拔的李景隆,最终坑了自己。这个教训,其实也是不同历史时期,各个行业都适用的“人力资源学问”——防火防盗,防李景隆。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