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发布三颗卫星科学成果 涉及空间引力波探测

7月2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发布了空间科学战略试点科技项目中部署的三颗卫星的科学成果。此次发布的成果来自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石坚十号”和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贵研”,涉及空间引力波探测科学目标与关键技术验证、微重力与空间生命科学、黑洞与太阳暴等研究。

“太极一号”

“太极一号”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太极-LISA”进行网络观测的建议,有望将哈勃常数的精度提高到5 ,更快更准确地定位引力波源的位置,精度提高4个数量级。中国科学院学术副院长、太极一号首席科学家吴跃良院士介绍,太极一号成功完成了所有预设的实验任务,实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空间激光干涉测量,完成了微牛级射频离子和霍尔两类电微推技术的首次国际性能验证,率先实现了我国两项无拖曳控制技术的突破。

“练习10号”

“实践十号”开展的28项微重力和生命科学实验中,有15项研究为世界首次开展;首次在微重力阈值下实现了2细胞胚胎向囊胚的发育,揭示了影响空间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还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了颗粒流体实验,获得了颗粒偏析现象的微观结构和动态关联,对需要混合或分离的工业过程具有参考意义。

“护目镜”

“鬼眼”首次清晰地观测到了黑洞二次爆炸过程的全景,揭示了黑洞二次爆炸标准图像的生成机制;完整探测了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最大太阳耀斑的高能辐射过程,得到了耀斑过程中非热电子的光谱指数演化,为理解太阳高能辐射随时间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观测结果。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试点科技项目于2011年1月正式立项实施。特别一期研制的“悟空”、“墨子”、“石坚-10”和“贵研”科学卫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专项二期工程于2018年5月底正式启动。在太极一号和怀柔一号卫星的基础上,还部署了先进的天基太阳天文台、爱因斯坦探测器、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等空间科学卫星方案。工程研究正在进行中,未来两三年将陆续发射,有望在太阳爆发活动、时域天文学、日地关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责任编辑:柴敏仪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