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死后百年内竟两次复活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准备盗挖慈禧东陵、乾隆的裕陵、康熙的景陵。不过要盗陵寑夺宝,必须先找到地宫入口,孙殿英部下梁朗先此 时说话了,他认为可以派人寻找流存於坊间的陵寑“葬宝图”,另一方面寻找熟知地宫入口高人,因为当时,陵周围住有不少守陵人和修陵工匠的後代。被慈禧墓惊呆的众人,有着怎样的发现?与此同时,发掘乾隆陵墓的众人又遇见了什么呢?

终於,通过两个守陵人查听到了一个名叫苏必脱 林的人可能知晓,苏必脱林当年参与了慈禧安葬全过程,正是孙殿英想找的人!一个星期後的7月8日,苏必脱林从家中被带到慈禧陵前。慈禧陵有隆恩殿、明楼、 宝城等多个建筑组成,在威逼利诱下,苏必脱林指点了慈禧陵地宫入口处,明楼旁侧琉璃照壁下面。

掘陵官兵怎麽也没有想到,如此重要设施,竟然就在大家都可以看到,却都不会往上面想的地方。果然,士兵很快就挖到金刚墙,然後用炸药将金刚墙强行炸开进入地宫。孙殿英当时分三路人马,对三座陵同时动手,并要求在三天之内完成。

 

乾陵、景陵地宫的入口先後被顺利的被找到,被孙殿英盗陵取得成功。让苏必脱林没有想到的是,孙殿英在完成对三座清陵的盗掘後,将他拉到一条掘陵留下的深沟边枪毙了!

孙殿英在盗慈禧陵寑的同时,另一路士兵也在盗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怪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地宫景象

孙殿英在顺利打开乾隆裕陵前面几道门後,最後一道门怎麽打也打不开,用粗树干撞门也无济於事。士兵情急之下,只好将其炸开。

石门炸开後,士兵惊讶地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奇事,裕陵内葬有乾隆和孝贤纯皇后、哲敏皇贵妃等6人,其他五个棺椁都在石床上,唯独乾隆的“走”了下来,将石门死死的顶住,以致士兵无法将门打开。

 

让士兵无法理解的是,当年乾隆沉重的棺椁安置到地宫石床上後,为确定风水线,校准龙脉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块很沉的龙山石。

这四块龙山石牢牢的固定乾隆沉重的棺椁,为何乾隆的棺椁会独“走”了下来。有专家认为这是渗漏进地宫的地下水产生浮力作用,将乾隆棺椁漂起所致。但…其它五具为何不动?

乾隆象

裕陵被盗之後,重敛者描述了他进入乾隆地宫时所见到的悲惨情形:“我持灯进入地宫,见有白骨数节浮於泥水之中,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状比西太后陵凄惨百倍。”

孝仪皇后

後人随後重敛屍骨,发现墓中6具屍骨只剩4个头骨,屍骸全碎。而一具压在石门下的棺椁里,重敛者找出一具头骨,因为骨骼较大,判断是乾隆头骨。

找到乾隆头骨後,只剩一人头骨没找到。棺椁里众人找遍了也不见踪影,人们猜测可能被盗墓者带出了地宫。就在人们快要放弃寻找时,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在地宫西北角的深水里浮现出一具完整的女屍,面目如生,令人惊异。

 

揭秘:侍卫和珅如何被乾隆看中爬上政治高层

和珅,对于中国历史上这个最大的贪污者,人们的研究实在已经够多够细了。不过,人们往往过多渲染了和珅火箭般蹿升中体现出的钻营功夫,而忽略了乾隆晚年的独特心态。事实上,和珅现象不过是乾隆晚年特殊心理需要的产物。如果在乾隆中青年时期,和珅绝无机会爬得这么高,当然,后来也不可能跌得这样重。

晚年的乾隆被两个矛盾所困扰:一个是大权独揽的政治信条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一个是不断泛滥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承诺。

尽管健康状况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日常政务,但乾隆从来没想过把大权分担给朝中重臣。他深知这些重臣在朝中经营多年,根深叶茂,一旦分享最高决策权,很容易引来大批依附者,形成朋党,导致混乱。为了保证大权独揽,老皇帝迫切需要一根得心应手的拐杖,或者说,一个有能力的贴身秘书,帮他处理日常政务,执行具体决策。这个人第一应该在朝中没根没底,没帮没派,没有什么资历。这样,才会俯首帖耳,绝对忠于皇帝。第二,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机敏果决,才华出众,能够实际代替皇帝处理一些复杂事务,否则难入以挑剔闻名的乾隆的法眼。

乾隆四十年(1775年)秋天,皇帝出巡。老皇帝旅途寂寞,就和蔼地和身边一位骑马随行的新任侍卫聊起天来。先是问他多大了,姓什么叫什么,接着又问他什么时候进的宫,在哪儿当过差。这位风度翩翩的侍卫回答说,他26岁了,钮祜禄氏,叫和珅,刚被选为乾清门侍卫。年轻人语言流利而得体,态度恭敬又从容。皇帝开始对他感兴趣了,便问起他的功名出身。和珅说自己18岁那年曾参加乡试,没能中举。乾隆问道:“当年的卷子,还能记得几句吗?”和珅说能,于是边走边背,一会儿工夫,居然把八年前的卷子从头到尾全背了下来。

 

皇帝大为惊异,那心情,恰似王熙凤之初见小红。人到老年往往更加欣赏年轻人的干练和活力,皇帝试着派和珅办了几件事,和珅的机敏达练、善解人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皇帝大喜过望。乾隆原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英主,却挑不出和珅的毛病。

一年之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27岁的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成为二品大员。三月,又成为军机大臣,四月,兼内务府总理大臣,赏戴一品朝冠。

从此之后,他一直稳稳地高居政治最高层,从男爵到公爵,从户部右侍郎到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其拔擢之快,任事之繁,总揽之巨,有清一代绝无仅有。一生高己卑人、明察过甚、恩威不测的乾隆帝,从来没有怀疑过和珅的才干与忠诚。

和珅得罪身死前的三天,回顾平生,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世,怀才误此身。

“怀才误此身”这五个字并非完全是开脱。他确实当得起“才华横溢”四个字。和珅年轻时代曾就读于咸安宫学。这个学校以招生条件严格和教育质量出众而闻名。能考进这里,从某个侧面证明他的天姿出众。咸安宫学的课程包括经史、少数民族语言、书画、武功骑射和火器。从课程的全面正规来看,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帝国培养高级政治人才。和珅大部分功课都相当出色。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经史典籍无不涉猎,文字功夫出众,并且武功骑射基础也相当不错。

 

除了学业出色外,和珅可谓全面发展,业余兴趣也十分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特别以诗而闻名。清人钱泳产称和珅诗颇有“佳句可寻”,而当时的大诗人袁枚则这样夸赞和珅:“少小闻诗礼,通侯即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

更让老皇帝感觉舒服的,是他的情商高于智商,与人相处总能使对方感觉愉快。史书载这位美男子“行止轻儇,不矜咸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然性机敏,过目辄能记诵”。他毫无士大夫的方巾气。据《啸亭杂录》载:“和相虽位极人臣,然殊乏大臣体度,好言市井谑语,以为嬉笑。尝于乾清宫演礼,诸王大臣多有俊雅者,和相笑曰:‘今日如孙武子教演女儿兵矣!’”能在乾隆面前这样说话的,满朝只有和珅一人而已。他善解人意,凡事从不用皇帝废话。他办事干练,嘉庆也不得不承认他“精明敏捷”,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凡遇繁难政务,乾隆常常派和珅去处理,和珅以其机敏果断屡获褒奖。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充任钦差大臣赴云南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因办理得体,未及回京,便升任户部尚书兼议政王大臣。回到北京,他“面陈云南盐务、钱法、边事,多称上意,并允行”。表现了自己全面的政治才华。这是和珅从政生涯的第一次重要亮相,表现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可。

 

蒋介石严防消息泄露

开罗会议结束后,蒋介石才回过味来,开始后悔没有接收琉球群岛。蒋介石觉得这件事说出去有损他的形象,于是叮嘱王宠惠说:“罗斯福要把琉球交给我们的问题,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再不要往外说了。如果有人问此事,就说我们没有条约、根据,提不出理由。”尽管蒋介石对王宠惠千叮咛万嘱咐,但王宠惠回到重庆后,还是向极少数关系密切的国民党要员透露了罗斯福要将琉球群岛划入中国的事。此事在国民党高层传开后,许多人跑去找王宠惠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王宠惠怕事情搞大了难以收场,再也不敢讲出实情。此后,国民党的文件、档案、杂志、图书一提到琉球问题时,都说因无根据,故中国在开罗会议上未提琉球群岛的问题。

1945年3月26日,美军发起冲绳战役,并在3个月后占领了琉球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改变了对中日两国的态度,开始扶植日本为其亚洲战略服务,美国在琉球群岛问题上的立场也发生了重大改变。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完全主权。1972年,美国将琉球诸岛交给日本。随后,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群岛。

1962年3月19日,台湾《联合报》记者司马桑敦得知美国政府马上要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时,心中很不舒服,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指责国民党政府在开罗会议上太马虎,不提琉球问题,以致本该归中国的琉球落入日本之手,使中国的东部海防被撕开一道大裂口。司马桑敦和台湾群众当时还不知道,不是蒋介石马虎没提琉球的问题,而是蒋介石执意不要琉球,而且连拒了两次。

司马桑敦的文章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注意,为了使此事不至扩大,蒋介石亲自出面辩解。他在一次国民党的高层会议上说:“实际上,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上地位不同。我们当时(开罗会议)认为琉球是我东海的屏障,军事重要性较大。我们同意,应由中美两国经过联合国之委托程序,实行共管,又以为此非当时紧急之事,故曾表示将来再说。”罗斯福两送琉球群岛被他拒绝的事,他却一字未提。

蒋介石不要琉球群岛,日本深受其益,美国也获得了大利。今天这一地区复杂的政治军事态势,以及各种资源的纠纷,都是在这次安排的大框架下产生的。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