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巧夺天工,它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以东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

乐山大佛的修建
玄宗开元初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在凌云山脚下汇合,这里水流湍急,势不可挡,到了洪水季节,过往的船只经常触壁粉碎。

凌云寺的海通和尚看到这种情形心中非常着急,于是决定在山脚依山开凿一座大佛,一是为了通过改变山脚的山势而减缓水势,二是为了借助佛力来镇水。海通和尚 用了20年时间奔走大江南北,终于募集了一笔钱准备凿造大佛,还没开工,就遭到当地官员的索贿。海通非常愤怒,他挖出自己的双眼,对前来索要钱财的人说: “我的双眼可以挖掉,但这笔凿造大佛的钱我绝对不能给你!”那些索要钱财的人顿时吓得面若黄土,撒腿就跑。大家都被海通和尚大无畏的精神所震撼。遗憾的 是,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之后,得到朝廷的资助,大佛的开凿历时90年才终告完成。

修建好的大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同时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大佛依凌云山的山势凿成,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人们对赏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他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他的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其实,细细研究它的形体结构,是很有趣味的。

石块嵌就的发鬈

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这里抬头仰望大佛,会有高不可攀的感觉。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着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才能登上栈道的顶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以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
大佛头顶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才数清的。这些螺髻看似和大佛头部浑然一体,实际上是用石块逐个嵌上去的。每一块螺髻的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没有沙浆粘接,只是在螺髻的表面抹了两层灰,看上去好像和大佛的头部是一块石头雕刻的一样。

你知道佛头的尺寸么,你知道佛的螺髻有多少个么?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大佛顶上的头发(俗称“螺髻”),共有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螺髻中暗藏玄机

在大佛头部共有18层螺髻,但是就是这个18层螺髻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螺髻实际上是一套设计极其巧妙又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在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两耳和鼻子竟然用木头构造?

在大佛的一次维修中,维修公认从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一处深约25厘米的窟窿,掏出许多破碎物,经过仔细检验,正是腐朽的木泥。这说明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是真实的。

由此可知,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排水系统遍布全身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在保护大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 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根本看不出来。大佛的衣领和衣纹褶皱上也有排水沟,而正胸左侧的水沟则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 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个洞,但没有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被侵蚀和风化,千百年来,对于保护大佛起着重要的作用。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