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东汉末,曹操称霸中原,除了蜀汉刘备和东吴孙权无人能与之抗衡。曹操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面对这两块肥肉得慢慢来。所以,曹操打算先联合东吴孙权打败刘备。曹操写信给东吴商量此事。

诸葛亮剧照

孙权手下的大部分谋士见得了“便宜”,赶紧卖乖啊,都主张为了保住东吴江山投降曹操。然后,只有鲁肃一人看清了个中利害关系,他认为联合刘备抗击曹操才是明智之举。同时,鲁肃也知道自己是很难说服大家的。此时,刚好遇上了不谋而合的诸葛亮,所以,帮助诸葛亮引见了东吴的智囊团,这些人可不是的滥竽充数之辈,每个人都是学富五车之士。

素有“东吴第一谋士”的张昭首先出击:“听说你家老板请了你三次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如同得了麒麟才子一样能得天下,谁知连区区荆襄九郡拿不下,反而让曹操给拿下了。”

诸葛亮深知张昭在东吴中的水平,不能把他辩服,那么今天就等于白来。诸葛亮眼珠一动说:“不夺取荆襄九郡只是不忍抢同宗兄弟的地盘,现在驻兵于江夏,另有所图,是你这些普通人能看得懂的吗?有才能的人国家有难时勇于出谋划策,无能之辈只会龟缩投降。”

此言一出,张昭被说得羞愧无言。接着,又有一谋士说:“曹操坐拥百万大军,岂能不怕,莫逞强。”

诸葛亮嘴角一泯道:“刘备驻兵江夏乃等候东风之机,东吴兵强马壮,又有长江天险屏障,你们却劝自家主公俯首称臣,恐成天下笑柄”。

接着,先后又有七人被诸葛亮驳得哑口无言。诸葛亮此次舌战群儒,表明了蜀国联吴的决心,坚定了孙权抗击曹操的决心。

历史名人诸葛亮墓在哪

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树木郁郁葱葱,山环水抱,是一处难得的幽静之地,山光水色间,谁又能料到,一代名相,三国鸿儒诸葛亮便长眠于此,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躬耕于南阳的卧龙先生,为天下而出,经历了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最后却也回归山野,也应了古人落叶归根的念想。

诸葛亮墓

远观武侯墓就不难发现,墓区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入大门,便觉世事纷扰皆绝于外,入眼可见汉代的柏树,因了岁月的沉淀,连植物也添了一份清幽古朴的味道。复行几步,进到大殿中,孔明先生的塑像端坐在大殿中央,羽扇纶巾,气定神闲,驻足于此,仿佛眼前就可以清晰的浮现这位满腹经纶的谋士端坐营帐中指点江山的气概,斯人已去,精神却长久的在宇宙天地间徘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诸葛墓在大殿之后,头枕北,脚朝南,北顾中原,南立蜀国,这是对他生平的致敬。墓前立一小亭,亭中石碑树立,上书“汉诸葛忠武侯之墓”,立于石碑之前,隐隐有气势逼人之势,恍然方觉武侯墓中,忠气浩荡,让人肃然起敬。再往前走,便可看见两株高大的树木,一左一右,似两位义胆衷肠的护卫守护着武侯墓,浓荫如盖,昭示着一种与时间无关的守护,因为有了“护墓双桂”之说。

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武侯墓是被四座山环绕着的,近墓四山,山上郁郁葱葱,古树蔽天,若不细细观察,似乎难以发觉四山环抱中的武侯陵墓,或许这是对诸葛亮精神的别样守护,也为武侯墓更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诸葛亮受遗诏内容介绍

诸葛亮是刘备的丞相,他是刘备最信任也是最不信任的人,面对刘备在白帝城病榻前的假意传位,他在刘备临终前也表示会尽心尽力辅佐少主。

诸葛亮剧照

少主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后人习惯称呼他叫做“刘阿斗”。刘禅不当政,蜀国大厦将倾,诸葛亮其实也是无能为力的。

这件事情在《三国志》中有所记载。诸葛亮是南阳人士,刘皇叔三顾茅庐,使得他出山辅佐。刘禅的江山因为有了诸葛亮的存在,方得安稳。诸葛亮后来出兵讨伐,南征北战。他写下著名的《出师表》,其中真情,潸然泪下,让人看后唏嘘不已。

其实与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同,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贤明,但毕竟人无完人,诸葛亮处事极为守成,不愿走取捷径。因此诸葛亮喜爱姜维、讨厌魏延。刘禅统治岌岌可危,司马氏将蜀国覆灭,与诸葛亮也并非毫无关系。

后来在征战之中,诸葛亮在五丈原一病不起。姜维很听诸葛亮的话,继续守成执政。若是刘禅太蠢,早如同孙亮命丧司马氏之手。只是刘禅之上有父亲地位般的诸葛亮,后来又加上姜维,即是有心执政怕也是无能为力吧。话反过来说,若是刘禅执政,也未必会像诸葛亮那般好。

孙权夸赞诸葛亮受诏 “国富刑清”“无以远过”,孙中山曾称赞诸葛亮说“诸葛亮很有才能”,甚至连毛泽东都夸赞过诸葛亮的本领。

可见,诸葛亮受遗诏,是刘备一生做过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

 

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到底在哪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提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在河南南阳隐居?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呢?

卧龙岗

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一直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研究的问题,其实,直到现在,都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就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这样一查看,我们可以知道,但是的“南阳”其实说的是“南阳郡”,隆中则是南阳郡的邓县,也就是说,诸葛亮所在的隐居地、躬耕地,其实是隆中。也有人说诸葛亮是在襄阳隐居的,也就是所谓的“襄阳说”,按照“襄阳说”的观点,隆中是属于南阳郡,所以就可以称为“南阳”……等等还有很多这种说法,在很多资料中,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一些方面。比如说:《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中有提到“南阳”,《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在汉兴六年所写,《前出师表》是在汉兴五年所写,诸葛亮并不可能在一年内改变地方,所以,种种证据都会有所牵连,但最后都会被推翻。

其实,不管怎么说,都不能改变诸葛亮的一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位才华横溢,能够为报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更是能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全能人才。诸葛亮可以说是受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而历史证明,诸葛亮也是完全可以受的上这些敬仰的。

诸葛亮骂死王朗为什么

诸葛亮在公元228年,第一次率领蜀军北伐魏国时,遭遇到了魏国的军队。蜀军出岐山,至长安,与魏军在渭河对峙。魏军都督曹真,以及随军将领郭淮、王朗列在阵前。诸葛亮率领蜀军摆开阵式,见敌军中有经学家王朗,便知道对方可能要对自己展开心理攻势。

诸葛亮像

果不其然,王朗自负满腹经纶,又以七十余岁高龄的见识,想游说诸葛亮,实现不战而胜的战略企图。王朗纵马向前,和诸葛亮攀谈起来。王朗夸赞曹魏数位帝王的文治武功,又与汉末的朝纲混乱、奸臣当道做对比,劝诱诸葛亮“弃暗投明”,放弃战争。然而,王朗的生平事迹却深深印在诸葛亮脑海中,受到了他最为猛烈的反驳。

诸葛亮在听完王朗的谬论之后,仰天冷笑。诸葛亮揭露了王朗在乱世之时,作为大汉王朝的臣子,放弃道义,放弃尊严,投奔在曹操麾下,成为密谋“携天子以令诸侯”的首犯。诸葛亮还揭露出,王朗助纣为虐,帮助曹操后人篡夺皇位,毁灭汉朝江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实为天下第一奸臣。最终,诸葛亮又以一句极有分量的话收尾:“王朗,作为汉王朝的子民,你有何颜面,去黄泉路上见大汉二十四帝的亡灵!”振聋发聩的谴责过后,王朗被诸葛亮揭开丑事,气急败坏,坠马而亡。

有史学家称,诸葛亮对王朗的有力反驳,其实就是他对曹魏政权的战争缴文。王朗作为一位有名的经学家,却不顾道义,助纣为虐,最终成为历史的笑柄,值得我们后人反思。

关于诸葛亮的诗句介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到这句话,我们便能想到孔明先生诸葛亮,诸葛亮在影视剧中,文学作品中都是超群绝伦,神机妙算的英雄。他文能写诗弹曲,武可征战沙场。他是历年历代的文人骚客笔下的英雄,是受人万世敬仰的旷世奇才。

诸葛亮草庐门联

就像开头所说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蜀相》主要叙述了诸葛亮辅佐刘备简历蜀汉政权,形成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局面。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更是说明,诸葛亮不仅帮助刘备共同战斗,在刘备死后,还辅佐他的儿子后主刘禅,是当朝的丞相,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在出师北伐的时候,最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死于军中。正因为诸葛亮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很多诗人都在因此感慨自己的仕途坎坷,无法施展抱负,这首诗也不例外。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赋予诸葛亮草庐的门联,也是出自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话。这是诸葛亮对自身的要求——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艰苦学习。即使诸葛亮这样优秀的人才都能够这样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学习吗?!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