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

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

《孟子谏邹穆公》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穆公是邹国的国君,因孟子是邹国人,所以邹穆公才找到他,开始了一下这段谈话内容。

孟子的画像

这段对话发生下邹国和鲁国交战的背景下,邹穆公说:“寡人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人,而那些老百姓,却没有一个愿意为了战事而死的。我真想杀了他们,可是百姓又有那么多人,杀也杀不完;不杀他们,我实在恨不过,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却不去救他们。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你的那些百姓,年老体弱的人死了,尸体都被丢弃在山沟里;身强力壮的,到处逃亡,这样的人好歹都有几千人吧。大王你的仓库里藏满了粮食,堆满了金银财宝,但是你的官员却没有一个人告诉你这样的情况,这都是那些官吏残害老百姓的结果啊。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小心啊,你如何对待别人,同样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现在你的人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这都是你的人民在报复他们。你还是不要再怪罪他们了。只要你从今以后开始施行仁政,你的人民自然会尊敬他们的官吏,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会心甘情愿为了官吏去牺牲了。”

这一段对话,和孟子见梁惠王一样,他向邹穆公阐述了推行仁政的必要性。强调了王道的重要性,主张德治,要求君王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关于孟子趣说介绍

《孟子趣说》是当代的一位国学爱好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论述孟子的思想,很多都带有批判的意味而且文章的笔调刻意用一种很不正经的或者说是假不正经的方式来评论,与传统的正规的学术论文刻意保持一种距离,带有一些戏说的味道,现在已经出了好几本,成为一种系列书了,在网络上受到很大的追捧。

孟子趣说

《孟子趣说》表面上是讲的孟子的生平、孟子的故事以及孟子的思想学说,彷佛是为孟子在立传,不过孟子不过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引子,作者真正是想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试图与读者一起思考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这个问题很宏大,但是作者却善于把宏大的历史课题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娓娓道来,他善于从小处着手,从批判孟子的思想学说开始,似乎在翻儒家的旧账,这个问题曾经在五四时期讨论过。

当时为了宣传新社会新思想,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看做是封建糟粕,看做是落后的象征加以批判,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甚至有的激进分子以说中国文言文为耻,搞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这与六十年代的破四旧,有着相似的地方。但是作者很聪明,他没有落入全面批判的俗套,而且尽量用戏说的形式,故意用业余的口吻来对孟子的学说进行讨论,避免上纲上线,孟子在他笔下不再是两千年前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人,这一文风迅速风靡网络,成为人们探讨国学的新途径。

孟子的著作是什么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扬者,被后世人称为“亚圣”。他的著作《孟子》是由孟子其本人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汇编而成。

四书五经之一《孟子》

《孟子》一书约创作于公元前250年至150年,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据称,《孟子》一书是“四书五经”中部头最大的一部,约有三万五千多字,共计286章。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孟子》原著有十一篇,现仅存七篇十四卷。

孟子主要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学成后,他像孔子一样,游说当时的列国,他主要到过梁、齐、宋、鲁等国。在游说中,他试图推行儒家的政治思想,实现他的“仁政”的政治理论。他在齐国当了一段时间的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政治意图,却没有被齐宣王采用。孟子回到家乡,聚众讲学,成书立说。

一开始,《孟子》一书并没有被列入“经书”的行列。直到五代时期,后蜀的孟昶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孟子》也在其中,这是《孟子》最早被列入经书的开始。宋朝时期,宋太宗又翻刻了十一经。到了南宋孝宗皇帝时,当时的大儒朱熹把《孟子》正式编入“四书”的行列,从此,《孟子》有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清时期,《孟子》已经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了,相当于现在的教科书。

孟子学说讲述了什么

孟子本来的名字叫作孟轲,因为他的思想观点影响远大,所以被后代人们成为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大贤,他也效仿孔子讲学,教出了许多学识渊博的学生。孟子去过许多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学说,在这期间他的言论都是非常精彩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孟子都有哪些学说呢?

《孟子》书影

总的来说,他的学说都是从人性本善出发的,主要有“仁政”、“王道”学说,他主张德治,不提倡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主张和平。

首先,对我们今天最为认同的是民本思想。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把人民、社稷、均值按照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是人民,接着是国家社稷,最后是国家的君王,他认为君主是为人民服务造福的。所以孟子认为君主应该爱护自己国家的人民,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保障他们的权利。

其次,仁政学说。孟子将孔子学说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他主张君主张实行仁政,用宽厚的政策使人民得到修养和发展,这样国家也才会越来越富强,君主也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国家的统治根基才会更加稳固。当然我们看看在古代实行仁政也是有很大好处的,仁政可以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一些内乱。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最重要的部分,是核心。

第三就是,道德伦理。孟子被后来朝代运用最多的就是他的道德伦理了,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我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孟子最看重的是仁和义,它们最为重要。仁和义的基础是孝、悌,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坚持这些道德规范,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非常和谐了,人们的生活也就更加幸福了。当然孟子的道德伦理学也有利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孟子浩然正气讲述了什么

我们形容一个人见义勇为,非常正义就会说这个人一身的浩然正气,那么浩然正气这个成语最先是谁提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孟子,孟子说:“吾知言,吴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孟子认为自己的长处有两点,一是知言,二是善养浩然之气。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成语的来历。

“浩然正气”书法作品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个怎么说呢,浩然之气使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它去无处不在,而且这种气非常强大,非常阳刚,它需要我们心中存有正义,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在经过长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的,如果我们没有正义和道德,那么是形成这种浩然之气的,我们如果伪装成善良的样子,这样也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当然我们子啊孟子其他言论中也可以看到孟子善于培养浩然正气,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心中存在正义,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亦或者是面对强权,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原则。当然在孟子看来要养成这种浩然之气是非常难的,它是慢慢养成的情操,并且需要自己坚持正义和道德,而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不是刻意伪装出来的。

孟子的言论和学说对历代君主治国和人民精神素质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宋代以后,孟子的学说更加是历代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当然对现在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孟子的这种浩然之气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成就有哪些

孟子被尊称为儒家的“亚圣”,是儒家学派中除了孔子之外最有成就的人,孟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以及文学家,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孟子的成就很大

孟子首先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升格为政治领域内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张,不再单纯的只是思想领域内的学术团体,而是将儒家学派及其弟子作为一个政治集团而存在,后来的读书人为了科举高中,读书做官都要学习儒家经典,都是儒家的传人,可以说儒家学派已经成为中国政坛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孟子的第二个成就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当人类社会还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阶段,孟子就已经有了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当时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大国兼并小国,是强者称霸的时期,人人都想着如何战胜别人,奴役别人,并把这些当做是成就的标志,根本就不会想着如何为百姓造福。所以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不被采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渐渐证明了孟子的正确,所以后来统治者为了安抚人心,巩固统治,纷纷推出各种举措来减轻人们的负担,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君为水,民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代表。

此外孟子还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范围,他创造出很多成语和名言,至今还在被我们所用,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俗语。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