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风格是怎样的

诗人纪伯伦的生平简介

纪伯伦是世界上著名的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至今深受各地读者的喜爱。关于纪伯伦简介,很多书籍中都有提及,而通过纪伯伦简介得知,纪伯伦生于1883年,卒于1931年,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纪伯伦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因此素有“黎巴嫩文坛骄子”和“艺术天才”的美誉。

纪伯伦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在黎巴嫩北部的乡卜舍里出生,等到纪伯伦12岁时,他跟随母亲前往波士顿,时隔两年之后,纪伯伦回到黎巴嫩。随后,纪伯伦在贝鲁特希克玛学校学习法文和美术。纪伯伦在学校一面学习文化教育课程,一面利用课余时间主办《真理》杂志。

纪伯伦因受西方文化教育的熏陶,所以当他回到国内之后,纪伯伦看到社会现状,便有了激进的态度。1908年,纪伯伦时年25岁,他因发表《叛逆的灵魂》一文,而惹怒了政府当局。

第二年,纪伯伦迁往纽约,随后纪伯伦在纽约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此后,纪伯伦一直在纽约生活,直到他1931年离世。早年间,纪伯伦的创作主要是小说领域,从1920年起,纪伯伦创作重心主要由小说创作转向了诗歌和散文创作。

1920年,纪伯伦发表了《先驱者》、随后在1923年,发表了《先知》,随后又陆续发表了《沙与沫》、《人之子耶稣》、《流浪者》等多部作品。纪伯伦在文学领域有突出的成就,因此他和泰戈尔、鲁迅等文学家一样,都是引领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锋者。

纪伯伦风格是怎样的

纪伯伦读书时,经常拜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作品,所以纪伯伦风格和威廉布莱克的风格有几分相似。因此,世人了解纪伯伦风格之后,便称纪伯伦为“二十世纪的布莱克”。

纪伯伦作品

纪伯伦青年时期跟随母亲到波士顿生活,后来纪伯伦认识玛丽之后,玛丽发掘了纪伯伦的才华。在玛丽的资助下,纪伯伦前往巴黎学习绘画。1908年到1910年,纪伯伦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罗丹曾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从罗丹评价纪伯伦的话中,便可看出纪伯伦在艺术方面不俗的天分。从绘画上来看纪伯伦风格的话,纪伯伦的绘画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除此之外,纪伯伦善于用象征主义色彩来表达绘画作品主旨,所以整幅作品的意境非常深远。

在文学写作上,纪伯伦风格十分鲜明,他善用个性的语言,写出独树一帜的作品。纪伯伦本身是东方人,他自身具备的强烈的东方意识,让他的作品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因此,西方读者评价纪伯伦的作品为:“东方赠给西方最好的礼物。”

1923年,茅盾先生曾将纪伯伦的诗歌作品引入到中国。八年之后,冰心翻译了纪伯伦散文诗歌作品《先知》,让中国读者更加方便了解纪伯伦文学创作风格。后来,不断有学者翻译纪伯伦的作品,如今纪伯伦的小说、诗歌作品依然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纪伯伦鄙视自己是什么东西

纪伯伦鄙视自己出自于《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一文。纪伯伦鄙视自己是纪伯伦以“自己的灵魂”为名义,向世人揭示人性弱点的一首诗歌作品。《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被收录于《沙与沫》中,纪伯伦旨在借人性七个方面的弱点,号召人们洗涤自己的灵魂,以追求高尚、高洁的品质。

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纪伯伦《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被译为多个版本,其中冰心、钱满素等学者,都翻译过这篇诗歌。《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非常简短,全诗文只有七句。“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在这前四句中,作者诉说了人性的弱点,分别是懒惰、追求爱欲、避重就轻和逃避责任。看似纪伯伦以“我”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弱点,其实作者指出的是世人全部的弱点。就拿现在来说,这首诗歌内容依然适合大众心理。

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渴望成功,但是付诸实践的却没有多少人。年轻的人们本该在奋斗的年纪力争上游,却因为得过且过的心态虚度光阴。即使在工作中出了差错,也只会推卸责任宽慰自己,根本不知道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纪伯伦鄙视自己,其实是在鄙视“我们”。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