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这个流传千年的典故竟是瞎编的?

司马光砸缸的典故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许多人并不晓得司马光编了一部旷世巨著《资治通鉴》,却一定晓得他小时分砸过一口缸。

但是前不久,珍藏家马未都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对这个典故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进一步提出历史没有真相的道理。由于马先生是器物学专家,他明确地告诉观众,以北宋的工艺水平,烧制不出来大到足以容下一个孩子的水缸。

配图

其实在这之前早有人也提出了怀疑,由于以缸的坚固程度,不是一个小孩子的力量就能砸破的。

那么,《宋史》中是怎么记载的呢?“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见,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缸的体型较大,壁呈坡形,底部到口逐步张开。由于应力向外,所以很难烧制。而瓮是大肚子,底部和口部都向内收缩,烧制时应力向内,没有后来的缸坚固。这阐明了司马光当年砸的是瓮,而由于后世缸瓮不分和顺口的关系,说成了司马光砸“缸”。

 

配图

但是,《宋史》说的话就一定真实吗?司马光出生于北宋1019年,《宋史》成书于元末1345年。相隔三百多年,就像我们如今再去编纂康熙年间的历史,能保证它有几分的真实性?尤其是这种人家小时分一些细枝末节的事。由于从瓮的外形来看,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掉进去的,瓮的用处也不是装水。对史书一直持以怀疑精神,是一个人具备独立考虑才能的表现。

历史是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我们晓得的都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历史,永远不可能晓得真正的历史。而所谓历史的真相,就是一条条规律,一个个道理。

 

配图

司马光砸缸背后的道理,就是告诉人们遇事要冷静,要擅长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而没有必要去研讨它的真实性,当然这也研讨不出来。

史书告诉我们的,都是历史大的脉络走向,而细枝末节的事谁也保证不了它的真实性。就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陈寿和罗贯中所描画的三国时代大致的走向都是相同的,但在细节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三国演义》许多精彩情节都确定是虚拟的,但谁又敢说《三国志》的细节都确定是真实的?

最后要说的是,司马光对后人最大的贡献是《资治通鉴》,而并不是砸破了一口缸。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