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西安:镌刻在城墙上的历史

长安不仅是一个传教的地方,并且是一个有世界性格的都城,内中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达旦人、西藏人、朝鲜人、日本人、安南人和其他种族与信仰不同的人都能在此和平共处,这与当日欧洲因人种及宗教而发生凶狠的争端相较,成为一个显明的对照。

西安古城安定门城楼箭楼是古城墙四座门中保存最完好的(摄于上世纪80年代)

作者:朱步冲

隋唐盛世与世界第一城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维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唐太宗李世民一首《帝京篇》,以其君临天下的豪迈雄壮气魄,写意挥洒的笔触,描摹了唐代都城长安的盛景与气派。

唐都长安的前身,是隋代初期宇文恺主持兴建的大兴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说:“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意即参照周易象数理论,比照乾符六爻,进行都城总体布局设计。

唐长安外郭城的范围和位置,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考古发掘中已被探明。根据《隋书》、《唐六典》、《长安志》、《吕大防图题记》、《类编长安志》、《长安志图》、《唐两京城坊考》诸书中的记载,长安城“东西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长十五里一百七十步,周六十七里,其崇一丈八尺”。唐代的里程,大程是360步为一里,小程300步为一里;大尺12寸,小尺10寸,唐代建筑长安城用大程里和大尺折合计算后,外郭城墙的总长度已经达到36公里左右,这在1300年前,无疑是一件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

根据今日考古学家的实体探测,庞大的唐代长安外郭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平均高度在5米左右,城墙基宽约9至12米,总长度将近33公里,累次叠筑,逐渐加高。东西南北城墙基点分别位于今日西安市新开门村,胡家庙,西郊任家口村,南郊木塔寨村;外部拥有防护型城濠,宽9米多,深度4米,到了中唐后,逐渐被废弃填平。唐长安城门建设比较完善,城门均包砖,增加了牢固程度,原因在于唐代已经有了抛石车等重型攻城武器装备,单纯的夯土城墙已经无法抵御这些武器带来的极大破坏力。在唐长安城的城墙上,皆筑有环城一周凹凸形女墙用以加固防御,其中南北城墙中段,各有一部分被利用为宫城以及大明宫的宫墙,因此被增高为三丈五尺,各城门处以及城墙各段,都有专门机构督促执掌卫士,不时进行修葺补筑。

高宗即位后,国势强盛,经济实力不断提高,长安原有低矮的城墙不仅有碍观瞻,也无法应付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时的侵略与骚扰,因此对城墙进行大规模修缮加高势在必行。为了突显大唐之强盛,唐王朝于高宗永徽五年(654)对长安外郭城增修两次;玄宗时期,也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增修。经过数次大规模修建后,至开元年间,长安外郭城墙高度也为一丈八尺,大约5米左右。

含光门门道北侧遗址,印证西安城墙在隋唐皇城基址之上建造

整体布局上,隋唐长安城改变了中国自春秋以来,宫城位置在郭城一隅,官衙与民居混杂的布局,而将其置于城市中央,并在宫城之南修建专置中央衙署与禁军机构的皇城,从而突出皇权与中央政府威权。唐长安城中宫城与皇城的全新格局,突破了以往都城仅有内城外郭的传统格局,宫城在都城的北部正中,是帝王所居;皇城在宫城南部,集中了中央官署办公机构。纵横相交的路网把外郭城划分为108个坊,设置居民区和市场区。

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严格的中轴对称,如外郭地区,以东西中央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大区各自划分为55坊加一市;皇城地区,以东西中央的承天门南北大街为中轴线。外郭城地区各设东西向14街与南北向11街,极端平直,“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有”。由此形成的方格状坊里,除皇城正南36坊仅开东西两门外,其余坊里均设东西南北四向坊门,四周设坊墙。形制上也整齐划一,皇城以南东西十列坊,南北长350步;宫城东西两侧与皇城东西两侧12坊,长度均为650步;布局上也相应术数,皇城两侧南北排列13坊,“像一年有闰”;皇城正南东西四列坊,“以像四时”;南北九坊,则取《周礼》“王城九逵”之制。

为了增强帝都治安,长安实行了严格的夜禁制度,宫城,皇城各门,郭城门以及坊市之门,根据在直通郭城门的6条大街上设立的街鼓,每日定时启闭:夕阳西下,首先是承天门上暮鼓敲动,然后六街之上,街鼓紧随其动,擂动八百声,各门遂闭,行人禁行,所谓“六街鼓尽行人歇,九衢茫茫空对月”。夜禁之后,有骑卒巡街叫呼,武官巡查夜探,城门坊角,都设有武侯铺,内置卫士百人至5人不等,因公事或者吉凶疾病等急事者,必须持有府县或者本坊的“文牒”才可出行。每年只有在三元放灯之夕,夜禁制度才临时解除,各门大开,允许百姓市民出门观灯,所谓“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长安城的皇城和宫城位于大兴城的北部,皇城和宫城东西三面相接。根据考古勘察,皇城南面第一条大街宽度有120米,皇城东面第一街宽度为134米,皇城西面第一街因破坏严重,测得最宽处为68米,隋大兴城建成时皇城和宫城墙已经建好。根据《长安志》的记载:宫城墙高万丈五尺,合今10.3米之高,由于皇城和宫城墙是在初建时一次修成的,因此,可以推测皇城墙应与宫城墙高度基本相同。皇城墙和宫城墙修建得极为坚固,隋唐两朝前后数百年,都没有对其进行过大规模重建。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今西安城甜水井街新开口处,成功发掘了位于皇城西南角的含光门遗迹,含光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7.4米,南北宽19.6米,有3个门道。在今天含光门博物馆内,游客可以清晰看到一段保存完好,拥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5个夯土层断面的城墙遗迹,以及唐代城墙过水涵洞。

宫城是全城设计的核心。唐长安城中共有三处宫殿群,太极宫承隋之旧,坐落在全城南北中轴线最北端,布设在都城北部正中“九二”高坡偏南的最高处,内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建筑韵律庄重严整,有威严的气势。太极殿巍峨高大,甘露殿“月宇临丹地,云窗网碧纱”,凌烟阁“画阁凌虚构,遥瞻在九天。丹楹崇壮丽,素壁绘勋贤”,北面正门玄武门“城高凤楼耸,场迥兽侯新”。四面共有城门10座,南面正门承天门上建有高大的楼观,横街是一个开阔宏大的广场,唐玄宗常游宴于此。衙署是都城的行政中心,当然以紧靠宫城最为适宜,故皇城被安排位于宫城正南的“九三”高坡之上。

在原有太极宫的东北,位于龙首原东趾“北据高原,南望爽恺”之地,是大明宫。最初名为大安宫,是太宗为了安置退位的太上皇李渊所置,在高宗朝重新开始大规模修建,体现了高宗朝以降,加强皇权内廷势力,削弱外朝的意图。每逢元朔朝会,来朝者仰望玉座,若在霄汉,有一种拔地而起上接云霄的气魄。大明宫通过地势的崇高、形体的巨大、环境的肃穆威严,将皇权至尊的观念实体化。自1998年起,大明宫遗址就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普查与发掘工作,考古发掘探测的结果,位于南宫墙的建福门东西宽度35米,南门长约17米,拥有3个门道,从今天存留在探方里的,宽度达6米的深色夯土层来看,高耸巍峨的城墙可达6至9米高。大明宫的太液池,分为东西两池,西池水面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4万平方米,除了史料上记载的蓬莱岛,太液池内还有两座岛屿,在太液池周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青石制的廊柱础石、步道,以及5件残损的鸱尾,众多的灰陶质兽面,莲花纹方砖。“这些发掘都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太液池边景观的描述,《旧唐书宪宗本纪》说,太液池周围廊庑四百间,南岸与西岸都有宫殿、水榭、楼阁。作为整个大明宫遗址的中心,今日的含元殿遗址已经探明拥有58个柱础,每根殿柱直径在70厘米左右,《大唐六典》中,记载含元殿“南去丹凤门四百余步,东西广五百步,殿前玉阶三级,每级引出一螭首,其下为龙尾道,委蛇屈曲凡七转”。探测察明,殿内两列内柱间距9.7米,并与相邻前后檐柱相距9.2米,形成十三间的面阔,五间的进深。”由此可推算,含元殿大约东西长60余米,南北宽40余米,殿前有两座阁楼式建筑,翔鸾阁与栖风阁,在含元殿前东西两侧高台上,既可南观长安城坊市,也可北望宫城其他建筑。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