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征战史中,为什么面对久攻不下的城池也不绕道走?

古代征战史中,为什么面对久攻不下的城池也不绕道走?比如国史君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唐代的睢阳保卫战,在守将张巡的率领下,守军在无粮无援的情况下宁可自相残食也誓死不降。

古代征战史中,经常会出现“久攻不下”的长期对决战,比如国史君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唐代的睢阳保卫战,在守将张巡的率领下,守军在无粮无援的情况下宁可自相残食也誓死不降(详情请参考国史君写的《一个小城的守兵自相残食,誓死不降,最终改写了中国历史》),那么问题来了,攻击一方为什么就这么一根筋,非得要在伤亡巨大的情况下选择继续攻城而不是绕道走呢?国史君以为,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一、战略要地!战略要地!

在没有现代化远程武器的情况下,“军事要塞、战略要地、咽喉之地”等等可都不是说着玩的,国史君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经写过中国最著名的一些关隘,每个关隘地下都是“万骨枯”,因为他们实在是扼住了一个王朝的咽喉。就像函谷关、山海关等,一旦被攻破,敌军眼前就是一马平川了,紧接着要出现的可能就是改朝换代。

二、往哪绕?

一些城池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千军万马只能走这一个独木桥,别无选择。看地图上的山海关,关的两边除了崇山峻岭就是无边无际的大海,面对这样的军事要地,除了死磕到底就是要耗费巨大的物资、冒着不测的风险绕道走。

三、后患无穷

张巡在解释自己为何要誓死保卫睢阳的时候说到,睢阳虽然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咽喉要地,但是只要他们攻不下来,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也就是说,如果敌方有“聪明”的将领,选择绕过城池继续前进,那么就必须要分散兵力,时刻提防后面有没有人“捅刀子”了。

四、围城打援

有时候,你看起来他们傻傻的,但是久经沙场、饱读兵书的将领们的本事可都不是盖的。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要对着一座小城死磕,而是在打援军。就像国史君之前写过当年契丹包围了宋朝守将刘廷让,刘一直向外求援,可是友军李继隆一直作壁上观,因为他看出了契丹围城打援的计谋,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行动。

另外,有时候宁可拼了老命也不绕道走,是因为这个地方必须要打下来——这里是敌方都城!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