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为何不处理魏延杨仪矛盾

诸葛亮生前为何不处理魏延杨仪矛盾

杨仪、魏延是诸葛亮属下的文武两员干将,在北伐军中为诸葛亮所倚重,不过,这两人却始终不和,让诸葛亮左右为难却又无可奈何。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在生前处理两人之间的矛盾呢?只因为这两人是诸葛亮的心痛与无奈。

杨仪在建兴五年随诸葛亮到了汉中,三年后成为随军长史,为北伐军中日常事务和调度做出了重要贡献。史书说他“规划军队的分布编排,想办法筹集粮食,不用费力计算思考,片刻时间就能处理完毕,军队戎旅的约束调度,大都由杨仪处理决定”,因而诸葛亮“十分爱惜杨仪的才干”。这样一看,杨仪是北伐军的参谋长和后勤部长,又因为诸葛亮是丞相,所以这个长史又是诸葛亮的秘书长。又或者说,这个人不但管的事情比较多,关键是都管得很好。

魏延在刘备时期就崭露头角,汉中归刘备后,需要一个人长期镇守,魏延出人意料的被选中,刘备称帝后被升任为镇北将军。诸葛亮刚开始北伐那会儿,魏延肯定不是军衔最高的将领,但无疑是最懂军事最能打仗的将军。比方说刘琰职务很高,但人家是来混赏钱的,和魏延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刘琰和魏延发生了矛盾,诸葛亮训斥的是刘琰。北伐时期,魏延担任丞相府司马,出战时多数时间都是担任前锋角色。魏延还有单独作战获胜的经历,成为享有符节待遇,较早被封为县侯的大将。诸葛亮对魏延十分倚重,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不仅让他担任先锋,还让他住在自己大营的近处。

但就是这样两个人,却是长期的不和!一般的不和也就算了,这两人的不和是互相憎恶,严重的时候,魏延要拔刀子比划比划,谁知道会不会真的失手杀人?杨仪有才,魏延勇敢,诸葛亮是真心舍不得任何一个,遗憾是真的,无奈也是真的。

还有一点无奈,这两人都是蜀汉国必需之才,却未必是宰相之才,更不可能是甘居人下之人。

先说杨仪,假如他能像辅佐诸葛亮一样辅佐他人,蜀汉国的政权过渡是不是能够平稳一些,尤其是北伐事业,是不是能够停顿的时间会短一些?或者说,他如果是一个肚子里能撑船的宰相之才,诸葛亮是不是很有可能推荐他接替宰相之位?但诸葛亮非常了解他,知道其人心胸狭窄,于是推荐了蒋琬。蒋琬这个人很可能才能不及杨仪,但他的大局观尤其是团结蜀汉国上层大臣方面肯定是远远超过杨仪的,因此在诸葛亮之后蜀汉国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如果是杨仪呢?他会如何对待蒋琬?在他回到成都得不到重用的时候,他的愤恨之声溢于言表,除了费祎,没有人敢和他来往,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他是不是一个朋友也没有?他对费祎发牢骚说,过去丞相去世的时候,我要是发动军队去附和魏延,我会落魄到这个地步吗?我们不论及一个高官就不应该说这样的话,只从这句话本身来说,他表达的意思是说,魏延当时并没有反叛。一个没有反叛的高级将领,为什么就不能将他押解回成都交给皇帝处置呢?北伐军中的费祎、姜维等人都先后得到了重用,只有杨仪被闲置,是不是蜀汉国上下有一种共识,除了诸葛亮,没有人能够入得了此人的法眼?

再说魏延,更是不知道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他“性情高傲”,所有人对他敬而远之,只有杨仪例外。应该说,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不算什么,武将只要能打仗,爱士兵就行。但武将的定位是什么呢?就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第一执政大臣。有人可能会举出曹真、曹休、曹爽等人的例子,但别忘了人家还有另外一层身份——曹氏宗亲。如果你没有这个身份,你就不可能成为丞相,除非你是董卓、曹操、司马懿。除了曹氏宗亲,蜀汉和东吴的丞相大将军都是文官。有人可以说陆逊、姜维,但这两个人很难把他们归于单纯武将之列。魏延不懂得这个,他认为,诸葛亮之后他就是丞相。诸葛亮去世后,留下遗嘱让大军撤回,魏延说:“丞相虽然去世,但我魏延还在”!你认为你是谁?诸葛亮不把军队交给他带回国内,还说他要留下继续作战,就随他,就是让他知难而退,他虽然没有继续留下来,却采取了最为极端的方式,率军南撤,还烧毁了栈道,阻断了大军回国之路。

诸葛亮的无奈最明显的莫过于临终前的撤军安排。诸葛亮把魏延放在最后,又把姜维放在魏延和杨仪中间,用心可谓良苦。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不放心,说魏延如果不执行撤军命令,留下来继续作战,那就让他去吧,但大军一定要返回,就是要魏延知难而退。如此周密安排,如此良苦用心,还是没有阻止这两个人武力相斗。

诸葛亮之后,这两人都不是令人放心的角色。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对这两人采取措施呢?这就是诸葛亮的无奈。在行政才干和保障军队日常运转方面,有几人能够超得过杨仪?在带兵打仗冲则先锋战则坚信必胜方面,蜀汉国有谁比得上魏延?就国家利益来说,这两个人真的不忍舍弃其中任何一个。也许诸葛亮不认为自己会这么早去世,会等到这两个人也逐渐老去;也许诸葛亮会认为他们将来会自己觉悟,也或许认为将来的人有办法解决……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无奈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