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古塔犯了流放罪的清朝流亡者后来怎么样了

被流放的人在清朝犯罪流放宁古塔的时候都怎么样了

在各种清宫剧里,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送顾宁浮屠,为甲奴,永生不返俗”可谓经典。

当人们说,“顾宁很冷,世界上什么都没有,风就像雷电一样,近在咫尺。当雪到达地面时,它就变成了固体冰,看起来像一千英里的雪。”

那么,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被送到宁古塔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呢?

上图_宁古塔旧貌

1.宁古塔是什么?

宁古塔几乎位于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宁古塔没有塔。因为科举考试舞弊,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方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宁古塔没有塔。

“传说,福福坐了六个人。满称六为宁公,坐为忒,故称宁公忒。一个错误是宁公台,再一个错误是宁古塔。所以,没有塔。—— 《绝域纪略》 "

也就是说,宁古塔最初叫宁宫特,意思是满语中的“六”,指的是传说中六个人首先在这里定居。后来就成了宁古塔。

中国近代有学者研究过这个名字。在论文《"宁古塔"地名的翻译与考证》里,他们说宁古塔的初衷不是六个人,而是六个家庭。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

以上_清末犯人

为什么清朝热衷于把人放在宁古塔?

简单想想,作为惩罚,流放宁古塔至少有三个好处。

第一,在宁古塔这个苦寒之地,七八月是漫长的冬季,寒冷,人烟稀少,绝非空谈。而且从北京出发,一路走到宁古塔,有五千多里。这五千里的俘虏没有马车,只能带着镣铐独自前行。很难想象旅途的艰辛。大量流亡者在到达宁古塔之前半途而死,不是死于狼就是死于野兽,或者死于流行病。所以有人甚至说“去宁古塔,不怕十死。”作为惩罚,痛苦的程度真的让人心寒。

其次,远离政治中心,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往往是政治人物。把他们送到宁古塔这样偏僻的地方,基本上宣告了他们政治生命的终结。就算这一代手眼通天,也只能失望了。

三、贡献满清龙兴之地。宁古塔,位于关外,曾是清朝皇室龙兴之地。然而,由于地处偏远,建造起来并不容易。这些被流放的犯人往往被视为行业精英,他们的进入对宁古塔来说是很好的新鲜血液。从后来的角度来看,这些“流动人口”对宁古塔的建设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_清代地图光绪三十二年吉林地图由宁古塔珲春宾夕法尼亚馆长春府新城三个姓氏等组成

第二,谁进入了宁古塔

按时间顺序整理了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大致情况如下:

1.明清时期:

在此期间,进入东北的移民大致有两种。第一个是明清时期各战场抓获的明朝官员、士兵和民众。另一种是偷人参抓貂被抓的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并没有全部进入宁古塔地区。比如第一类移民,大部分“送到盛京(今辽宁沈阳)送给他们的奴隶”

可见此时的宁古塔并没有成为众所周知的“清人流放之地”。

以上_清朝衙门试刑现场

2.清军进入关外时期

这期间清军入关,都城为北京,大量东北旗人迁徙到内地。当时的场景是“男女相随,却不曾止于道”。在这种情况下,东北人口经历了严重的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只有奉天、海城、辽阳有郡县规模,有“千里旷野,无人耕种”的余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廷想要两个佤族

第二,大量的人被流放到东北。这些人被流放的主要原因是涉嫌反清复辟斗争、清朝内部权力斗争、文字狱、贪污受贿、杀人、渎职等。

俄罗斯领土上方

3.在俄罗斯入侵期间

清朝统治时期,遇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但又完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来自北方的入侵。只是在以前,历朝历代都在北方草原遇到游牧民族,而清朝遇到的是陌生的俄罗斯。

满清为了应对俄国的威胁,向东北地区派遣了大量的移民,包括造船工人、士兵、车站工人、台湾工人和修筑各种工事的壮族工人,以及各种罪行的犯人。

后来争夺皇位的败军也会被派往宁古塔,会有一些反叛的农民起义军。

4.清代中后期

进入清朝中后期后,国内矛盾激烈爆发

,大量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些人失败之后也都被清廷流放。但有一个重大的改变在于,流放的地区中,并非所有人都被送往了东北等地,送往西北边疆的人数也不在少数。

上图_ 乾嘉苗民起义

三、“流人们”都怎么样了?

这些被流放进入东北地区的流人都怎么样了呢?

清朝有个诗人叫做丁介,他写的《出塞》中写道“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清朝成书的《柳边纪略》中也有记载“当是时中土之名卿硕彦,至者接踵。”

被流放而来的流人中,尤其是曾经的大多身居高位的高素质读书人,在突然被流放之后,身份骤然翻覆,有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突然的变化。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不过这些文人大多也算人中龙凤,因此大多写写诗歌发发牢骚,互相之间吐吐槽,相互照拂一下,很快就适应了这边的苦寒生活。尤其是这些文人大多有功名在身,免于徭役,而且在当地也受到了一定的尊重。

这些文人要么自己种地,自力更生,“翻有躬耕乐”,甚至由于当地市场难以买到蔬菜水果,这些人还在家中自行种植一些蔬菜水果,生活虽不富贵,但也并不十分苦痛。

上图_ 宁古塔 旧貌

还有一些人则给当地人开馆授课,说诗书,谈礼乐,“在塞外十余年, 公卿子弟受业者众”。

在这种情况下,苦寒之地的宁古塔居然“彬彬弦诵, 文教日兴”。

此外则是在医商两道之上,东北地区甚少有精通医学之人,当地人如果有个大灾大病的,往往只能求助于巫医萨满,有些巫医多少会点医术,但大多时候也只能让病人听天由命。而流放到宁古塔的文化人中,有不少人精通医术,在当地颇为出名,监狱等地甚至会特意去请汉人医生来看病。

还有一些人从从事商业,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些人还是生活境遇比较好的一部分。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幸运。为奴、当差、站丁等等人的生活极为痛苦,这些人虽然生活痛苦,过着007或者996全年无休的日子,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被视作“人”。

而在流人中,最为痛苦的无疑就是那些“奴”,不仅祸及子孙,而且毫无人权可言,被打被骂尚且算是温和的待遇,遇到脾气暴躁的主人,其下场实在不忍听闻。

上图_ 吴兆骞(公元1631~公元1684),字汉槎,号季子,清初诗人

结语

偶尔也有人能从宁古塔离开,一种是立功或特赦光明正大的离开,一种则是逃亡。

但有趣的事情是,有些人在离开宁古塔之后,居然会思念当年的苦寒日子。

比如说吴兆骞在回乡后临终前就和儿子说到“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携归供膳,手采篱边新蘑菇,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焉!”

另外一位孙旸,则写下了“到家仍作客,无地可容身”的诗句,不得不说,这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作者:未定君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清代东北流人生存状态探析》 郝素娟

【2】《清朝时期东北流人档案研究热点分析》 徐海静 韩瑞鹏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