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的历代画像

书圣王羲之的历代画像

王羲之作为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很多名人争相为他作画,想要将他留在后人心中,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都藏有王羲之的画像,这些画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王羲之的一生。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出生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当时晋国皇帝要到北郊祭祀,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派人雕刻,刻字的人把木板削了很多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木工对王羲之笔力的雄劲非常吃惊,认为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书法功底难能可贵。

王羲之16岁的时候,正赶上郗鉴为自己的爱女招女婿,他知道王家是大家族,就像选一位做女儿的如意郎君。郗鉴派自己的管家带着礼品到王家,王家的子弟听说要招亲,都打扮一番出来见客。只有王羲之不是很在乎。

王府的管家看少了一位,就寻思这人在哪,结果发现王羲之正躺在床上,对招亲一事一点都不在乎,郗鉴的管家回去后就说,当时王家所有人都出来欢迎,只有一位还躺在床上如无其事的。郗鉴大喜快让我看这个人,我要的就是这种人。

东晋九年的时候,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绍兴兰亭游玩,当时大家饮酒作诗,据说在那一天众人一共作了三十几首诗,王羲之为诗集即兴写序,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据说王羲之在之后再也没能写出当时那种感觉。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因病弃官定居金庭后,专心练习书法,他的作品对后人影响很大,他的书法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解析王羲之的成就有哪些

对于王羲之的认识,大部分人只停留在《兰亭集序》上,的确这篇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在向世界宣告自己书圣地位的强力手段,王羲之的成就大多离不开他的书法作品,他的草书、行书被后人模仿。

王羲之作品

王羲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和他自身的努力分不开,关于王羲之练字认真的小故事就层出不穷,有说王羲之家中丢弃来垃圾的地方已经被王羲之用写坏的毛笔堆成小山;王羲之院子后面的池塘的水被他洗毛笔和砚台染成黑色,因为练字太认真,他误用墨水蘸馒头吃了还毫无知觉。

后人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就像掠过一撇的鸿雁,又像遨翔苍穹的游龙,看王羲之的书法有一种轻云蔽月,流风回雪的感觉,王羲之书法最明显的特点是结构多变,草书和行书原本就是人们为了简化写法,为了彰显自己的随性而演变出来的字体,王羲之在这一方面把字体的变化用的淋漓精致,再看到他的作品的时候都有一种畅快的感受。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人的写作影响很大,大家都模仿王羲之的写法,到现在,王羲之的真迹已经不存在了,无论是不是因为年代久远还是因为但是的存储技术不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收藏着的,大部分都是唐代的临摹本。

王羲之将不同字体的写法融会贯通,加到自己的行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书法的理解,为后代开辟了新天地。

王羲之书扇的相关介绍

扇子在如今看来只是扇风的,但是中国汉族的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扇子在史传上最初被称为“五明扇”,据传说记载是虞舜所制作的。希望自己的能广泛的听取他人的意见,求有才能的人来辅佐自己。不过扇子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是在东晋的时候。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时候,不正是有着“书圣”之称的王羲之的时代么。

王羲之

说起扇子和王羲之,他们还有一段不解之缘。记得有一天,王羲之在一个戒珠寺前面的蕺山街上顺着护城河在慢悠悠的散步,河上有一座拱形的石桥,王羲之看到有一位老婆在桥上卖扇子。但是一脸愁容,没精打采的样子,看来是生意不景气,原来是没有人愿意买她的扇子。见到这种情况,王羲之就十分同情那个老婆婆,问道:“这位婆婆你的扇子多少文一把?”那位老婆婆见来了顾客,顿时精神起来,回答说:“这扇子是自己家做的,只要五文一把。”王羲之听了没有说外,而是跑去借了笔墨,在老婆婆的的扇子上每一个面都写了五个字。婆婆不识字,但是看着王羲之写的字那么潦草,就很不高兴。王羲之看了安慰老婆婆说:“现在你的扇子可以买一百文一把,你只要告诉买扇子的人说这是我王羲之写的字,就能卖出高价了。”

大家见王羲之在扇子上题字了,都争着要买扇子。老婆婆的扇子一下子全卖出去了。过了几天,老婆婆有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请求王羲之再在她的扇子上写字。王羲之只能笑着没有答复老婆婆。这就是王羲之竹衫题字的故事由来了。

王羲之书六角扇阅读

东晋的王羲之在善于书法的家风的熏陶下,七岁就能书,十二岁就从父亲的枕边窃读习得《笔论》,所以说少时的王羲之就比常人有了非凡的书法功底。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是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卫烁卫夫人。在习成书法后,王羲之并没有满足,而是遍访名山大川古迹,观摩当地的石刻,从而博采众长,汇聚成属于自己的一家书法风格。

王羲之题扇处

自然而然的,王羲之的书法在东晋迅速传开了,人们争先恐后地想要得到他的真迹。据说有一天,王羲之在会稽山下的城中悠闲散步,路过一座小桥时看到一个老婆婆手里拎着一篮子六角形状的竹扇在那边辛苦的叫卖。不过篮子中的扇子颇为简陋,并没有什么其他能够点缀的事物,所以途径的路人没有对它们产生丝毫的兴趣。眼看着忙活大半天又是没有收获,老婆婆明显很是焦急。王羲之看着不忍,就上前对她说:“你这扇子没有书画,当然卖不出去,我来帮你题上一些字,怎样?”不认识王羲之的老婆婆瞧这年轻人热情,就开心地答应了。

接过扇子的王羲之,手提毛笔在一把把扇子上龙飞凤舞地书上五个大字。不过老婆婆不懂书法,觉得他写他潦草了,就埋怨起来,王羲之笑着说:“只要你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字就行了。”王羲之离开后,老婆婆就按照他说的来,一路叫着。路人一听是王羲之写的字,立刻过来购买扇子,不多久老婆婆篮子中的扇子售罄。

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分为两个版本,这碑自从明朝以来就被镌刻到各种汇帖中,历史上有另外的看法,认为这虽然是晋人书写的,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我们暂且不论这篇书法的作者是谁,但是他的研究价值依旧是很高的,宋高宗对这个碑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的书写手法纤劲清丽,是晋朝人的风范,如果不是出生在晋朝的人,是达不到这种水准的。文徽明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他认为书写的手法古雅纯朴,要是不能掌握书法的精髓或是领略不到,纵观古今也只有王羲之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歌颂其美德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最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写的,在宋朝的时候,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将它临摹,并且一直保存到现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

因为曹娥的孝道让世人非常感动,当时会稽上虞想要为她立碑,开始让魏朗写,但是很长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就让他的弟子邯郸完成,邯郸思考了一会,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都惊叹不已,文字慷慨激昂,将曹娥好好歌颂了一把,宣扬了中国传统美德孝,蔡邕听说后来视察,他用手抚摸着碑文,百感交集。

东晋二年的时候,王羲之看到了这块碑,被曹娥的事迹感动,写下了这篇碑文,由新安的吴茂先镌刻,这块碑的绢本如今被保存在辽宁博物馆内,供人们参观纪念。

王羲之真迹真的存在吗

王羲之距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目前全世界也没有他的真迹。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现在所存的都是王羲之作品的拓本和墨本。唐代的精摹本历来是被当做真迹看待的。

《兰亭序》拓本

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很多作品都享有盛誉,被许多人追捧,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和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一样,对他临摹拓印的年代就有不同来推断,有宋摹,也有认为怀疑是米芾所临摹的,但是更多的则认为是唐代临摹的。唐代所临摹著录的非常的多,并且很多次被刻入各种从帖里面。元朝以后所有的无论是朝廷公开要临摹出来的,还是私自要临摹的而且流传下的,都是有历史可以验证的,所以它的珍贵所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相传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作传家之宝,并代代相传,直到在王家的第七世孙智永的手中的时候,智永出家做了和尚,所以没有子孙继承,于是将真迹传给了他最喜爱的弟子辩才和尚。到了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大量收集王羲之的书法,并经常临摹练习,但是出于对《兰亭序》的喜爱,所以曾多次悬赏,却一直没有结果。后来知道在会稽的一个和尚手里,所以有了一段唐太宗设计骗取《兰亭序》的故事。唐太宗让人拓印数份赐给大臣,真迹则随唐太宗殉葬在了昭陵。但是现在传世的《兰亭序》都不是真迹了。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