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只耕不读,猪也;只读不耕,虫也

1

人民日报曾推送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讲湖南的一个村子,30年来,1288户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数百位硕士。当真令人赞赏啊!这篇文章总结了三点“秘籍”:家风传承、乡贤文化、鼓励政策。

两年多前,央视也曾报道过浙江的一个村子,出过1名状元,22名进士,100多位举人,民国时有18个人进入黄埔……据统计,出过近300位官员,总结下来,基本上跟上面湖南那个村子差不多,耕读文化一代代传下来,功成名就然后有才能就反哺村里,村子本身也有一定的鼓励政策。

耕读传家是根本,只有这样的家风才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才会带来正向的乡贤文化和鼓励耕读的鼓励政策。同样,打造一套鼓励耕读的政策,倡导乡贤文化,让耕读成为一种光彩和信仰才能不断反哺这种耕读文化。

2

什么是耕读?

“耕”是指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是生存之本,读是立身之本。古人说:只耕不读,猪也;只读不耕,虫也。这话不用说多直白了,说得文雅点就是生存和生活,区别在于读不读书。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听说的故事大多是这样:每一个成功家庭故事的背后,往往都有含辛茹苦的年迈父母和知书达理、勤奋向上的孩子,好多朴素的缘由往往是最让人心酸的。“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下去”“只需孩子愿意读,砸锅卖铁也支持”……

成年以后,更容易明白这种心酸了。当别人家的孩子背起行囊,随着父辈们们踏上北上南下的列车,去往一个个陌生的城市赚钱养家,本人却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异地求学……或许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也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他们却愿意给孩子一个时机,让他们换一种活法。

3

大家对曾国藩不陌生,曾国藩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走出来,走到了京城,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走出了更辉煌的人生,更是将成就本人一生的东西都流传下来。这就是曾家传承下来的耕读家风。

从古至今,治世之能臣、高人、一代天骄等都数不过来,但是大多数在齐家这块都是平庸。就拿唐朝来说,一代天骄李世民,一堆儿子,真没什么可圈可点的……;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荒诞、不学无术……;杜如晦的儿子杜荷,跟房遗爱一样,不堪大用,不守法度,跟着李承乾造反,失败被杀;还有我们的神探狄仁杰家的狄景晖,官稍微做大了就不晓得本人是谁了,激起众怒,人们把当年为狄仁杰立的碑都砸掉了,这得多大恨啊,老子盖房儿子拆墙啊!

数来数去,曾国藩在治家这方面几乎是中华第一能人了!

当然了,曾国藩的治家经验也不是随便就想出来的,也是经过了几代的努力和积累,到了曾国藩这一代在高度上可以说达到了巅峰,后面几代虽然没做到曾国藩这种地步,但是却触及极广: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讨古算学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耕读家风。

4

曾国藩在家书中,常常教诲弟妹子侄要谨守耕读文化的传统。他常常强调勤、读“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在曾国藩看来,只有耕读勤勉,才能使家庭更兴旺。

光说自然是不行的,曾国藩通过本身的成长经验,结合本人治学、修身的心得,总结了一套可以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用八个字概括。

八个字即:书(勤读书)、蔬(种蔬菜)、鱼(养鱼)、猪(喂猪)、早(早起)、扫(清扫)、考(祭祀)、宝(善待人)。八个字包括四个面的内容:读书、耕作、孝友、睦邻。蔬、鱼、猪、早、扫属于“书耕”范围,后人戏称其为治家的“八宝饭”。一个家庭有了这个“八宝饭”,便拥有了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财富。

5

曾国藩出身农家,对耕读有更真切的理解,耕以养身,读以明道。这也是使得他可以坚守儒家规范、为官勤政廉明、治家亦克己自律的根本缘由,亦是曾氏后裔人才辈出、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