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义渡艄公接过竹篙就与祖辈的承诺绑在一起

卷首语

看望义渡,犹如在历史的汪洋里取一瓢。扁舟一棹,浮浮游游,却承载着千百年的信任和承诺。横亘在江、河、湖上的一叶叶扁舟,换了一代又一代艄公,枯黄的竹撑板变成了坚固的钢铁,黏稠黄土铸就的渡口也有了水泥的新外衣。义渡可以是任何容貌,但它又只是它本人。它将两岸的风土人情统统打上烙印,带着祖辈义气的承诺传递着最原始的信任和良善。当艄公从祖辈手上接过竹篙,就与这个不言说的承诺绑在了一起,他所承载的不仅是两岸的人间烟火,更是这片土地最质朴的贡献——与人方便,本人方便。

有人说,这些摆渡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着小船,摆渡了时光,也摆渡了心灵。义渡是有心情的。的确,在时间的长河里,它滤掉了人间浮华,沉淀出让人心生敬畏的涟漪。有义渡的地方,人与人、人与自然总能和谐相处。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繁杂,引诱有多大,只有在这里,义,永远排在船头。

在这里,一代代义渡人总会上演一场场接力赛,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它一直在那里,见证着两岸百姓的悲欢离合,摆渡着不同的人生和命运。人们从义渡出发,坐船去远方,又从远方归来渡“义”回家。周而复始,义渡于无形中滋养了无数匆匆行在路上的灵魂。

已是第三次游走在三湘四水的渡口之间,对渡口的执着,大抵除了它的“江湖”就是独有的义气。它终有一天会消逝,但这跨越时间的良善种在了这片土地上。好似在这里,与每一次离别握手言和,都会不忍心地说一声:不会远走高飞,转转就回。

文/伍婷婷

7月末的岳阳邓家渡,青山绿水掩映,行船时偶有小鱼被惊得跃出水面。85岁的老渡工万里荣把多年来用坏的渡船都拴在家门口的柳树边,它们沉浸在水里,成为这里义渡的过往见证。组图/卢七星

湘西大木树义渡,渡工彭大喜生病住院,村民轮番摆渡,让祖辈的“善”继续传递。

8月初,沿着湘江、沅水、资水,我们一路找寻沿途义渡,感受带着祖辈义气的承诺、信任和良善

富户善士捐田或募捐,义捐置产建渡时,或许没想到,这样的义举能在时代洪流里沉淀流传下来。那时分,在义渡摆渡的人都是择一本乡熟识之人,且品行兼优、身板结实、水性优越者担此重担,便于两岸往来。义渡在消逝,但这不成文的规矩延续至今。

“今天过河的人多吗?”船离岸边还有一段距离,有人就扯着嗓子跟渡工李永尧喊话。“还可以啊。”李永尧隔着驾驶室大声应道。船一靠岸,他忙着给乘船的人帮忙,上船的人给他递烟,没空接,又忙着给上船的乘客搬摩托车,搀扶老人和小孩,有人挑重担,他也要去搭把手。等一切人上船,他才去接过那根烟。这样的场景在邵阳新宁沉水渡口再正常不过。

“别人好,都喜欢坐他的船。”过河的陈女士说,65岁的李永尧已在此摆渡40余年,这个渡口是义渡,不收钱,能在这里摆渡的人都是人缘很好的,为人热情,十里八乡的人他都熟悉。

“我们这里也有老规矩,不管以前还是如今,渡工都要求是信得过,有耐心的人。”在岳阳县公田镇邓家渡,渡工周辉明也是耐得烦的人,他每次渡人都要将每个人渡到家门口,从没怨言。“这是个义渡,渡工就是义务劳动,需要有贡献精神。”公田镇政府工作人员刘海说,周辉明爱帮忙,本人处理不了的问题,他还会帮着征询,过渡的人对他常怀感恩。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或许是义渡最直接的“义气”。邵阳武冈郑家渡口的渡工王金兵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守在渡亭,有时分一天或许才等来一人。“我在渡口留了电话号码,但我不能分开,由于我分开需要过渡的人就不能过去了。”特别是七月初的洪水,这个渡口几乎全吞没,为了不让渡船搁浅,他一个人在渡口上守了十天。

当然,有的义渡的渡工需要去打活粮维持本人生计,若是人缘不好,挑着箩筐“讨”粮食也不会有人给。“我们村以前的渡工就是靠打活粮。”在湘西花垣县大木树渡口,村支书王太军说,打活粮的渡工都是靠本人好人缘吃开的。到如今,大木树渡口的彭师傅也是人缘很好,他生病住院,村里人还轮番帮他摆渡,“他有难,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河水悠悠,义渡沧桑,大概只有在这里,义气和感恩不随时间流逝,“如今渡口标准化改造,渡工换了,但我们择人的标准仍然符合义渡的气质。”

撰文/本报记者 伍婷婷 习生刘 璐妍

地理知乎

义渡,从古延续至今,最开始是富户善士捐田或募捐,义捐置产建渡,有的建立渡船会管理,逐代相传,多数义渡立碑刻文,以垂永远。过渡者不交过路费。

有记载的义渡很多,在清代末期洞庭湖旁曾设多处义渡,如华岳义渡、岳阳鹿角义渡、华容孤儿院义渡、南县南汉义渡、汉寿百禄义渡等。沅江洞庭救生义渡局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其从事义渡、救生等,业绩卓著,为世人称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改组为地方国营沅江运输处。

在偏僻的湘西,义渡同样繁多。乾隆年间,桑植县苦竹坪陶祖盛捐资建渡四处,有的民渡系集资置舟或个人造舟自渡,向受益户收取钱粮或收过渡费以养渡,或以渔业兼之。嘉庆年间龙山县有20处义渡,咸丰年间,保靖县有36处义渡,清末桑植县有16处义渡,乾州直隶厅有11处义渡。

民国时期,各地仍然保持义渡制,村民集资置渡居多,大庸县1949年有渡口45处,其中义渡14处,渡田379亩。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