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画家王冕放牛的故事

王冕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元朝著名画家王冕是个怎样的人?据明代散文家宋濂的《王冕传》记载,王冕出身清贫,却从来勤勉好学,一生热爱诗画,首先是一位在人生逆境中保持豁达与上进心态的乐观主义者。

王冕画像

《王冕传》中有少年王冕夜宿僧寺,坐于佛像膝盖上挑灯夜读的故事。佛像多为泥塑,形象狰狞,加之在夜晚微弱烛光的笼罩下,整个佛堂的氛围更为阴森恐怖,然而即便如此,专心读书的他仍然毫不在意,足见王冕不仅是个勤学苦读的寒门学子,更是位心怀坦荡,不信鬼神的真君子!

民间传说中有关王冕的故事很多,关于王冕是个怎样的人,说法也各异,然而有一点几乎是世人的共识,即王冕是位以仁孝之心无怨无悔侍奉老母的大孝子。

据说王冕幼年听从父命放牛期间,常跑去学堂偷听学生念书,一听便如痴如醉,将家中耕牛忘到了九霄云外,为此常受父亲的责打。母亲看在眼里,有感儿子勤奋好学,是读书的好苗子,于是欣然允许他搬进寺庙刻苦攻读,这才有了王冕僧寺夜读的感人故事。可以说,王冕日后成为一代诗画名家,与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生性仁慈,又颇为懂得仁孝与感恩的王冕对母亲的感情自不必说,于是,功成名就后,他尽心尽力照顾母亲至百年归老,王冕孝母的故事因而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千古佳话。

画家王冕放牛的故事

王冕放牛是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课文《少年王冕》中描写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元代书画名家王冕出身清贫之家,七八岁时,父亲让他放牛,他却难耐求知之心,偷偷跑到学堂听先生讲课去了。学堂书声朗朗,王冕一听就入了迷,竟将放牛之事忘得一干二净。耕牛无人看守,差点丢失,晚上王冕回到家后,盛怒之下的父亲将其一顿责打。母亲疼爱儿子,又感念他勤学刻苦的精神,同意他寄宿寺庙读书,这才成全了王冕的读书梦。

王冕放牛图

课文内容很简单,讲的无非是一个一心求学的孩子对旁的事物不够专心,换了环境学习而终于学有所成的案例。其实细心想想,王冕放牛的故事和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励志故事一样,都有些反世俗的荒诞色彩。须知封建社会凡事讲求的是“礼教正统”,即父母之命,对孩子来说是不容违背的“金科玉律”,父亲既然吩咐王冕放牛,王冕不好好放牛却跑去学堂听课,“不担任任”地丢下放牛的家务活,自然会惹怒父亲,引来一顿教训。

然而这个故事一经教材改编,顿成教育青少年发奋刻苦求学的励志故事,则不得不说是站在现代教育学者的角度给这个封建社会顽童逃避家务求学的故事加上了全新的注解,即当一个人为求知而无暇分出精力来看管别的事物时,其在生活中所犯的“无伤大雅”的过错往往是可以原谅的。行文至此,笔者恍然明白了,何以古今中外那么多成就非凡的著名人物,在个人生活琐事上都容易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糊涂。

王冕的作品有哪些

元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王冕,祖籍浙江诸暨,是一位儒雅俊秀的江南才子。王冕早年出身清贫之家,幼时生活困苦,却生性乐观豁达,热爱书画创作,他寄居僧寺,草堂灯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曾鼓励了无数莘莘学子奋发求学,王冕的作品亦遭到后人广泛的赞誉。

王冕的作品

今人提起王冕的作品,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传世名作,《墨梅》与《白梅》两幅画作。据说王冕素喜梅花高洁,很早就开始研讨梅花画法,在他的诸多画作中,也以画梅见长。王冕笔下的梅花栩栩如生,风格独特,在其成名之后,上门求画者络绎不绝,许多人就是专门为求一幅梅花图而来。

至今仍然流传的王冕作品中,以《墨梅》与《白梅》这两幅梅花图外型最为优美,笔法亦十分出众,尤其是画作之上配以咏梅诗句,给人以无限美的遥想,无愧为王冕作品中最为得意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被称为“诗画双绝”的王冕,在诗歌创作方面也颇有心得。相传他所创作的诗,大都收录《竹斋诗集》里,其中,尤以咏景诗的创作功力最为深厚。王冕的诗讲求“借景抒情”,下笔如有神助,其作品往往寓意深入,意境悠远,字里行间包含对社会底层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淡薄名利、藐视权贵的傲然心性。王冕的诗作大都内容朴实,通俗易懂,其中《吴姬曲》、《墨梅》、《江南妇》等,皆为脍炙人口的上佳之作。

  • 支付宝二维码 支付宝
  • 微信二维码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502164311

相关文章